
脑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程序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原则
脑动脉瘤性SAH死亡率极高,且随出血次数和出血量的增加,近期死亡率呈数学比例增长,因 此,应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弄清楚颅内血管情况,应立即行头颅CT,而且行头颅CTA更好。早期CT诊断率达95%,既便是头颅CT阴性者也应严密入院观察病情,并12小时内复查CT或腰椎穿刺,不要忽视CT复查的重要性。如果CT发现天幕疝者,应立即开颅探查清除血肿。所有SAH患者,在病情和条件允许时应尽快完成脑血管造影(DSA)。DSA是诊断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而且以3D(三维)—DSA更好。对极少数DSA检查阴性者应考虑与以下因数有关,包括确无动脉瘤(非动脉瘤性出血)、动脉瘤小于1-3mm、血管痉挛不显影、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未行3D-DSA造影,遇以上情况应针对性3~4周后复查3D-DSA,必要时可采用微导管颅内血管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或高浓度(碘)造影剂造影。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
影像资料一旦明确颅内动脉瘤,应尽早行外科直接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瘤颈或血管内介入栓塞动脉瘤腔,力争在SAH发生6~72小时内完成治疗,如果错过此最佳治疗时机,应根据病情再决定,若呼吸、循环功能不允许或脑血管处于痉挛时不应强行处理动脉瘤。在动脉瘤治疗前后,对症治疗非常重要,包括降血压,降颅压、脱水、抗血管痉挛等,保持有效呼吸循环功能。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选择目前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城市)首选介入治疗,国内非发达地区只有不到50%的比例接受介入治疗,原因是医疗经费及介入技术掌握程度有关。针对具体治疗方法选择仍应取决于病变部位、前后循环、血管痉挛及程度、医院放射科设备、医师技术水平和患方经济承受能力。颅内宽颈动脉瘤:可直接选择外科手术夹闭瘤颈和包括球囊形成术、双微导管技术、支架协助等介入操作在内的微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巨大动脉瘤:可直接选择外科手术,也可采用带膜支架以及弹簧圈ongx胶瘤腔栓塞。微小动脉瘤:宜外科手术处理。复杂动脉瘤:可采用外科手术或和介入栓塞联合治疗.
2007年以来,我院在神经内外科、急诊科、介入放射科、麻醉科、SICU等多学科配合和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无论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都取得了良好成绩,60多名患者绝处逢生,有效控制了病人的死亡率。特别是新的介入导管室的建立和大型平板血管造影机以及16排螺旋CT的投入使用,为广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医院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从医院急诊科快速出诊到放射科快速诊断和多学科的快速治疗一条龙临床服务路径。
本文是康友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