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外科性呕吐,请提高警惕
婴幼儿呕吐是较为常见的儿科问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原因在于:婴儿的胃食管括约肌不够成熟,平躺的时间长,液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更容易引起返流等。这样的呕吐大部分是生理性的。由此引起的喂养后少量回奶或溢奶(非喷射性),往往是正常的,没有临床意义。家长也不需要特别紧张。
但是父母以及社区医生需要对引起呕吐的潜在严重疾病有必要认识,以免延误转诊及诊治。需要高度警惕并及时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进行评估的症状包括下列:
①胆汁样呕吐(呕吐物为绿色/黄绿色)②呕吐物中有血③前囟膨出④生长停滞/消瘦⑤伴随高热⑥易激惹
⑦孩子闻起来有异味⑧淡漠,没有精神⑨颈部强直及畏光⑩持续性呕吐⑪喷射性呕吐⑫伴严重腹胀及腹痛
总起来看,引起上述症状的病因可分为外科性和非外科性两大类。相对而言非外科性呕吐大部分属于良性病变,如喂养过多,胃食管返流病,牛奶蛋白过敏,胃肠炎等,大多可通过药物和适当干预缓解。而外科性呕吐(多与先天性发育畸形有关)尽管少见一些,其问题往往比非外科性更为严重,20-50%孩子需要急诊手术干预,所以需要格外警惕并及时诊治。
外科性问题主要包括:
1.呕吐物含胆汁是不好的(bileisbad):对于新生儿和婴儿来说,呕吐物中任何绿色/黄绿的颜色都应该首先考虑为外科性疾患。需要认真检查排除肠梗阻可能.这组疾病包括: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肠穿孔,先天性巨结肠,环状胰腺,胎粪性肠梗阻等。胆汁性呕吐(>1次)即应该及时就诊排除外科性问题。需要急诊手术的及时手术。否则将导致患儿的肠道损失,死亡,或短肠综合征,极大影响患儿生存质量。
2.先天性幽门狭窄:发病率约1/1000.男孩更加常见。多半发生于出生的前3个月。病因不详。幽门肌层的肥厚可导致胃出口梗阻。这样的呕吐表现为即吃即吐,呕吐为喷射状的,吐物为奶汁或奶瓣,不含胆汁。吐完后孩子饥饿感更强。患儿体重渐轻,尿便减少。需要及时就诊。目前开放式和腔镜手术治疗技术均成熟。疗效稳定。
3.肠套叠:常发生于2月-2岁大的婴幼儿。标准的三联征:呕吐,腹痛,果酱样便仅见于10-15%的患儿。更多的孩子表现为有规律的,间断短暂发作的腹痛(可伴呕吐),每次发作间隔20分钟左右。腹痛较为剧烈,患儿痛时辗转不安。而发作间期则表现较为舒适。血便往往出现在间歇性腹痛发作的十小时以后。所以,对于肠套患儿而言,规律性的间歇腹痛对早期诊断更加重要。由于超声筛查的普及,肠套的预后已极大改善。大部分的患儿可通过空气/水灌肠将肠管复位。手术复位相对安全。但仍有偶发病例因病程长,产生严重并发症并导致死亡。
本文是王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