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承党 三甲
王承党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王承党教授健康谈:区别对待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

18349人已读

李先生,今年年近70岁,在他50多岁时就“慢性胃炎”病史10多年了,主要症状是进餐后中上腹胀、嗳气,症状反复发作,特别是在天气变化、饮食不注意和精神紧张时容易发作。

近20次的胃镜检查和病理报告中显示“浅表性胃炎”,有时报告“萎缩性胃炎”,还受过幽门螺杆菌感染。

多年来,李先生看过无数的医院和医生,服用大量的西药和中药,主要精力基本放在看病上了,长期以来担心慢性胃炎随时会变成癌症,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经过朋友介绍,他找到我,我认真细致分析了他所有的检查资料、并且询问了病史和家族史,最后我认为他患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此前诊断的“慢性胃炎”发生癌变的风险并不大。经过解释,思想包袱放下了,再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又一个10多年时间过去了,李先生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虽然偶尔还有胃部不适,但是这10多年来,也没有发生癌变,前段时间复诊时年近70岁的他说:“这十几年,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那么同一种症状,为何有“浅表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种诊断呢?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浅表性胃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吗?它们是一回事吗?

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是2个概念,但可以同时存在。

消化不良是指上腹正中线及其周围区域的疼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和不适(一种主观的、说不清楚的感觉)等症状。它是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症候群。

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但是找不到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异常或疾病;器质性消化不良是有明确的病因,去除这些病因之后,消化不良的症状就会消失,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胃癌、某些胃炎、肝脏和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等)、胰腺疾病等。此外,很多消化道以外的疾病也会引起消化不良症状,比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他们全身基础疾病比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常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其中的某些药物可能会诱发或者加重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整个胃黏膜的炎症分布并不均匀。根据炎症部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根据黏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就是以前所说的“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个“病理学”诊断,做胃镜时必须取胃黏膜标本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症状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慢性胃炎是没有症状的,有的患者有症状,但是这些症状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目前国内、外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差异:国内的情况是只要做了胃镜,医生都会报告“慢性胃炎”,真是“内镜所到之处,无处不在发炎症”。而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胃黏膜萎缩实际上是一种老化的表现,就像皮肤老化了出现皱纹一样,有时一些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实际上,“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二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就是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合并“消化不良”,如果“慢性胃炎”不严重,只要治疗“消化不良”就可以了;如果胃炎比较明显,在消化不良症状消失之后,就要继续治疗“慢性胃炎”。

针对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需要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然后作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者“慢性胃炎”的诊断;如果诊断为“慢性胃炎”,还要进一步评估其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并积极寻找可能的原因或诱因。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导致老年慢性胃炎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大,HP的感染率也增加,目前关于这种细菌与消化不良的关系仍然有很多争议。是否需要杀幽门螺杆菌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尽管理论上说“幽门螺杆菌是一类致癌原(吸烟、饮酒也是一类致癌原)”,但并非每一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要杀菌。如年龄超过75岁了,就不建议杀菌了,因为这个时候治疗已经没有很多益处,还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有消化不良的患者,要放松心情,正确对待;生活和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进餐;睡眠时间充足。跟其他病人交流病情,可能会加重心理负担,引起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症状恢复。避免刺激性饮食和容易产气的食物。根据对福建省消化不良患者的流行学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在食用牛奶和奶制品、豆浆和豆制品、发酵的面粉类、太甜的食物、欠熟的香蕉、苹果等可能会诱发或者加重症状;作为南方人,对于某些北方的食物可能也是不太适应的,比如五谷杂粮不建议作为主食。正确的做法是:不吃以前不常吃的食物。至于目前非常时髦的“茶油”,并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治疗或者预防胃病。

需要服用保健品时建议咨询医生。当需要到其他科看诊时,需要把自己的“胃病”告诉医生,尽量减少药物对胃的不良影响。

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胃酸对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的胃还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通过抗酸药物和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两类药物适当控制胃酸。还可以通过调节胃肠动力药物来治疗,常用的有吗丁啉、莫沙必利、依托必利、马来酸曲美布丁、匹维溴铵等,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有交叉反应,尽可能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第三种是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很多,用西药和中药,如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哌特、胃舒颗粒、胃乐宁、摩罗丹等。这些药物特性各不相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慢性胃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于那些症状顽固,且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学异常的患者,要适当接受心理学咨询、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焦虑抑郁时,会引起胃肠道内脏感觉过敏,引起或加重消化道症状,这些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内脏感觉敏感性。

因此,得了消化不良或慢性胃炎,并非那么可怕,需要详细分析、分别对待。

祝健康快乐

王承党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消化病研究室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 医学系副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 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联席会议 主席

福建省消化学会 常委

福建省内科学会 常委

福建省炎症性肠病组长

中华消化学会 炎症性肠病学组、胃肠动力和胃肠功能性疾病学组、消化心身疾病协作组 委员

北京奖励医学基金会 中国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 常委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 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 常委

于福州

2016-6-5

本文系王承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王承党
王承党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