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血栓的影像学诊断---目前面临的挑战(二)
---来自第57届美国血液学年会的报告
黄远玲翻译朱雄鹏审校
案例2
一名82岁的老年女性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由于主诉左侧胸痛及呼吸困难而就诊。患者几个月前还行动自如,直到几周前似乎罹患病毒性肺炎而发热,体温超过
老年急性肺栓塞的诊断
临床判断标准及D-二聚体检测
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老年患者急性肺栓塞的患病率较高,年发病率1%26。虽然年轻患者常无合并心肺疾病,其临床表现却常较为典型,考虑突发呼吸困难、胸膜炎性胸痛、哮喘、干咳,而老年患者表现相对不特异。一系列回顾性研究体现,眩晕为较为常见临床表现,相对而言胸膜炎性胸痛反而较少见27-29。如克里斯托弗研究所用的成熟的检验方法,包括临床判断标准、D-二聚体的检测、CTPA或肺通气-灌气扫描30-33。年轻患者中的诊断往往开始于某一项临床规律得出的概率评估。这些决策规则是否在老年患者中有不同的表现,尚未有系统的研究。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是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的血浆D-二聚体。因此,在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中,D-二聚体正常对于肺栓塞的排除率为5%,而在50岁以下的患者中排除率为50%34。
目前多尝试增加无须经影像学检查后才能排除肺栓塞的患者数量。这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具吸引力,因可减少搬动。因此提出了年龄调整的D-二聚体诊断值:年龄×10ug/L(年龄>50岁)35,36。最近一项大型、前瞻性的试验结果证实了年龄调整的D-二聚体诊断值应用的安全性37。临床上预测肺栓塞可能性小及D-二聚体水平≥
影像
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来说,螺旋多层CTPA对于肺栓塞的诊断都具有很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有一些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CTPA检查阴性的患者不进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在一个Mata分析中,基于临床规律和/或D-二聚体检测支持的单纯CTPA检查阴性后的患者3个月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2%(95%可信区间为0.8%-1.8%),而CTPA检查和双下肢血管彩超均正常的患者3个月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1%(95%可信区间为0.6%-2.0%),证实CTPA检查阴性的安全性并不能排除CTPA检查正常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23。虽然CTPA检查具有导致造影剂肾病这一风险的严重缺陷38,近期有一研究,随机分配患者服用碳酸氢钠短程水化或安慰剂39。平均肌酐清除率为50ml/min,而该研究中包括肌酐清除率低至15ml/min的患者。结果显示肌酐清除率恶化率并无显著差异,也未见造影剂肾病发生,说明对于考虑进行CTPA检查排除肺栓塞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进行预防性水化治疗。这样一来便于患者的管理,且不会延迟诊断,同时当有浮肿时没必要开始抗凝治疗,因为它本本身就可造成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常合并肾功能不全因为更容易并发造影剂肾病,因此对于有症状的DVT患者来说使用超声检查替代CTPA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因为前者无辐射及造影剂影响40,41。可以肺栓塞的患者中,有DVT前兆的可能性很高(阳性率为42%),因此排除在医疗机构进行CTPA检查的必要性42。虽然年轻疑似PE患者使用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低,40岁以下患者通过超声检查检出近端DVT的仅7%,而80岁以上患者检出率为25%。这意味着单纯通过超声检查,4个患者中可排除一名是肺栓塞。重要的是,超声检查正常的患者,仍需经过CTPA检查来排除肺栓塞。因此,作为最初步的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检查后排除CTPA检查的必要性只在很有限的一个人群中可行。应用调整后的PE诊断法则显示,该案例中患者中D-二聚体的诊断值是820ng/ml。综合内科医师推断她得肺栓塞的机率很高。因为该患者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医生首先要她进行超声波检查,结果显示双下肢均正常。未行预水化处理,患者便完成了CTPA检查,结果显示左肺多节段性肺栓塞。于是她开始了通过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其次是维生素K拮抗剂,后续随访病情稳定。
本文是朱雄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