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弥漫性轴索损伤
好多人来问,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怎样的一种病,现稍加描述如下:
它指特殊外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内神经轴索断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组织损伤。是闭合性颅脑外伤中常见的原发性损伤,是重要的颅脑外伤之一,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增多,报道的病例也越来越多。
发病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也有坠落等。当头部突然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各组织间可产生相对移位,形成一种剪切样力。由剪切力、牵张力和旋转力的综合作用,使脑内神经轴索被牵拉或扭曲过度,致使神经轴索撕裂。
弥漫性轴索损伤可发生在脑灰白质交界处、内囊基底节等,但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脑的中轴部分,即胼胝体、大脑脚、脑干、小脑上脚。
比较典型的临床特点是:受伤时头部处于运动状态,外力作用能使脑组织产生剪切力;伤后即刻昏迷,昏迷程度较深,持续时间长,恢复缓慢,极少有中间清醒期;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定位体征;虽然临床症状很重,但颅内压可不增高。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合并骨折出血等其他情况。
头颅CT不能直接发现轴索损伤,其显示损伤后的变化,可表现为:弥散性双侧脑白质水肿、脑肿胀、灰白质界线不清;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无中线移位;脑弥散性肿胀伴白质内弥散性点、片状出血,但未形成血肿,无占位性效应。头颅MRI大大提高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T1、T2、DWI等能显示异常信号,梯度回波成像已经成为MRI排查剪切型脑损伤的首选序列,DTI也能提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存在。SPECT能显示损伤区域呈低灌注状态,并能提示MRI未能显示的损伤区域。
临床上将弥漫性轴索损伤分成4型。轻型:昏迷6-24小时,GCS6分,CT正常,MRI可见出血点,大多3个月左右恢复,有少许遗忘呆滞等。中型:昏迷超过24小时,GCS4-5分,CT个别有小的出血灶,MRI有与神经纤维平行的出血灶或损伤区,往往10天左右转醒,3-6个月恢复到良好至中残。重型:昏迷超过72小时,GCS3-5分,去皮质强直。特重型:持续深昏迷,去脑强直。重型和特重型预后均不好。
治疗上,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和控制颅内压,维持适当的脑灌注压;适当使用抗生素;适当补充水电解质;控制脑水肿;抗癫痫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本文是毛仁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