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林思渝
林思渝 主治医师
医生集团-上海 线上诊疗科

浅谈脑瘫治疗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

1937人已读

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和药物、技术手段的增多,医生的专业也越来越细分,这一方面提高了医生专业医疗水平,同时也可能因其知识领域的限制给患者治疗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形成错误决策。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尴尬:脑瘫患者及其家属在分别听取了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个专家的意见后,发现自己面临着药物、康复、手术以及其他多种不同的治疗选择。其实,临床医生甚至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似乎存在着多个不同甚至相左的治疗决策,优劣难于权衡。近年来,这种困境呈逐渐增多趋势。脑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它需要多学科如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治疗。近年来,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概念逐渐兴起。

blob.png

什么是多学科协作综合医疗模式(MDT)

MDT通常指来自两个以上相关学科,一般包括多个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治疗模式。

多学科协作综合医疗的优势前景

组建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团队旨在可以形成长期的、不乱的、规范化的多学科协作;该模式的建立可以为医疗模式和医院治理带来新思路;助力破解长期以来临床上碎片化治疗、周期长、疗效差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很多医疗中心也都在积极尝试针对多种临床疾病,部分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治疗,并取得一些良好的治疗效果。

blob.png

现阶段脑瘫多学科协作治疗现状分析

现在很多医疗机构强调多学科协作治疗脑瘫,理念本身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出现诸多瑕疵。

①往往各学科之间对于治疗理念没有达成共识;

②学科之间的责任、权力、义务不一致(在责任、权利不能一体化的前提下去做MDT确实不妥,不利于脑瘫儿童的治疗);

③目前诸多学科之间更多地只是简单地治疗叠加,缺少互动。

一个很好的机构,它有多个学科的协作,功能神经外科来做解除痉挛的FSPR手术,接下来骨科医生做肌力肌张力调整术(或矫形手术),最后把病人转给康复科,由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来共同完成围手术期康复,听起来确实合乎逻辑,但这里也存在我所提及到的治疗理念问题。对痉挛型脑瘫的治疗理念,三个学科有没有达成共识?

讲一个简单的案例,也是一个事实:对于一个痉挛性脑瘫,从我的角度解除痉挛很彻底,如果我把这个病人转给骨科医生接下来就会发生问题,因为从矫形外科的角度来讲,他们更希望解剖复位(也就是说矫形技术是非常的精湛,完完全全可以达到正常人的解剖状态),由原来一个解剖畸形状态恢复到正常的解剖状态,听起来很好。对于一些先天性畸形、后天因外伤或疾病造成的肢体畸形病例,我认为这是非常完美的一种治疗的理念(因为后天获得性或先天畸形的患者它的平衡,他的力量都是OK的,他的肌张力也是正常的,他唯一的问题就是畸形)。但我们做脑瘫及肢体痉挛瘫治疗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脑瘫患者牵涉到平衡、力量问题,他不能跟正常人具有一致性。我们的病人更多存在肌张力、力量和平衡三方面问题,如果盲目、片面追求完美的解剖复位,就有可能导致他的运动功能的丧失。

解剖决定功能,只有解剖恢复正常,它的功能才是正常的。当解剖发生问题的时候它的功能一定是不正常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人眼睛很大,但是却需要戴眼镜。因为他的视网膜眼底、晶状体曲光度跟正常人不一样,由于眼睛结构异常导致视力出现问题,因此需要矫正)。那么我们让这样一位解剖异常,发生了畸形的病人完完全全恢复解剖状态行不行?如果痉挛解除的彻底,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肌张力状态,同时他的力量五级,那么我们追求解剖复位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他的力量只有三级或以下就追求解剖复位,恐怕他的运动功能就会更多的丧失。所以在解除痉挛手术后的肌力肌张力调整术方面,我们的治疗理念就和骨科矫形手术发生了冲突。

blob.png

我们主张在最大限度保留运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解除痉挛后的再评估来决定肌力肌张力调整术的方案。这可能就是现阶段部分机构多学科协作治疗脑瘫存在的痛点问题,它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脑瘫儿童治疗效果不好。所以最好的治疗结构应该是在同一个队伍或是协作来共同完成解除痉挛手术、肢体矫形手术和围手术期康复,大家治疗的理念达成共识,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才能让脑瘫儿童治疗效果最大化,我觉得这样的MDT才是OK的。

严格按照诊疗标准去筛选适合治疗的患者;做好病人的全程数据化管理追踪、回访服务;良好的去执行阶段性病情评估,及时调整更新治疗方案;打造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MDT才能更有利于脑瘫儿童的治疗,用实际行动竭力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希望与曙光。


林思渝
林思渝 主治医师
医生集团-上海 线上诊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