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钢_好大夫在线
2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焦虑性障碍(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等)是什么病?如何治疗?

发表者:黎钢 人已读

焦虑障碍是一组患病率较高的疾病。美国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为28.8%,大于1/4的人一生中至少会发作一次。是门诊最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

“焦虑”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不管是结婚、工作还是体育赛事,人们对于结果如何都会有一点担心,都会感到焦虑,毫无疑问,焦虑是生活的正常部分。除了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以外,中等程度的焦虑往往可能是强大的动力,有助于人们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发表富有活力的演讲。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那么这种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的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可见,焦虑情绪并不等同于焦虑障碍,那么什么是医学上的焦虑障碍呢?

障碍指的是一组以担忧,紧张为核心症状的疾病。临床上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

屏幕快照 2017-07-19 下午10.41.58.png

正常焦虑和焦虑障碍两者的差别是什么?

正常焦

有一定原因,可以理解,反应适度。偶尔担心一些偶然事件,例如考试或失恋,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

*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考前担忧考不好,遇到危险会出现恐惧、心跳加速,面对喜欢的异性感到紧张,比赛或表演前担忧表现的不好,等等,正常的焦虑无处不在。但如果焦虑过了头,不该恐惧的恐惧,不该紧张的紧张,放大了各类危险,与现实处境并不相称,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时就不再是正常的焦虑,而是病理性焦虑,也就是焦虑障碍。

障碍最新分

在美国最新的诊断标准DSM-5中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最常见的(1)广泛性焦虑障碍(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除此以外,患者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这种焦虑一般会持续数月。),(2)惊恐障碍(又称为急性惊恐发作):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处境时,患者突然出现的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注意!这种类型焦虑的出现是发作性的。急性焦虑发作误治率很高,患者做心脏造影的也不少见,既耽误治疗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包括社交恐怖症(表现为担忧在社交中的表现),特定恐怖症(害怕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怕做磁共振怕坐飞机或怕血液、动物等),场所恐怖症(担忧在公共场所或独自出门等情况出现惊恐发作),分离焦虑障碍(担忧与依恋的人分离),未特定焦虑障碍(其他焦虑类的疾病,但不符合上述典型特点)。

屏幕快照 2017-07-19 下午9.47.00.png

焦虑障碍的病因

到底焦虑障碍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显示: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障碍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而且,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障碍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我们并不很清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第三,研究发现,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障碍。

对焦虑障碍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1、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障碍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2、病前性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3、精神因素: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可为诱发因素。4、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衡的特征。

障碍的治

焦虑障碍的治疗同样要在医生指导下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去进行治疗。生物学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同时进行慢跑、步行、游泳、球类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60分钟,运动对于缓解焦虑、改善睡眠非常有好处;心理上可进行一到两周一次的心理治疗,调整负性认知,提高应对能力,增加正性情绪,流行于美国的正念减压治疗(由佛教修行方法演化出来,类似于坐禅,念佛,可自己读相关图书自己练习)也会有效改善焦虑;社会角度,在医生指导下,调动各类资源,减轻各方面的压力,工作学习避免熬夜、突击,提高社会适应,增加安全感。

物治方面,效需要2-4周,需要定期复诊评估病情物。吃初期可能有点心,心慌,头晕,或短期内焦加重,都是正常的,一般副作用一周内可解。如物有效,在症状痊愈后,多数焦障碍需足量巩固治一年,以防复,因障碍和患者本人的焦和人格特点有关,容易在力事件下复,所以巩固治很重要,切不可好后即刻停

药物治疗包括以下方面

治疗焦虑的药物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苯二氮卓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

1)优点①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

②抗焦虑效果肯定

③价格一般比较便宜

2)缺点①临时管用,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

②有可能产生依赖。安定类药物抗焦虑,好比是车速过快用脚踩刹车,管用但是不适合常用。

3)常用药物:劳拉西泮(罗拉),佳静安定(又叫阿普唑仑),奥沙西泮片(又叫优菲),这三个药物属于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偏弱,对白天的工作影响小一些。其实所有的安定类药物都可以抗焦虑,只是副作用还有效果各不相同,以上三个药较为常用。

小常识:凡是药品后面是某某西泮或者某某唑仑的,都是安定类药物。

4)如何使用安定类药物

间断服药原则:焦虑严重时临时口服,不长期大量服用。

小剂量原则:小剂量管用就不用大剂量

定期换药的原则:如果是病情需要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抗焦虑,3-4周就换另一种安定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避免依赖的产生。注意换药时,原来的药慢慢减,新加上的药慢慢加,两种药物交叉服用一段按时间后,再撤掉原来的药物,新加上的药物加到治疗量。如果患者年龄偏大,服药剂量不大,疗效较好时,也可以不换药,只要安定类药物服用的剂量不增加,在正常范围内,疗效不减弱,就可以认为没有产生依赖性。

注意!如果停用安定类药物,请慢慢减量至停药,不可突然停药,否则极易引起停药反应,加重病情。

2.抗抑郁药:患者误区,医生诊断焦虑,怎么开抗抑郁药物呢?其实抗抑郁药物同样可以治疗焦虑的!!

如果用车速过快比喻焦虑,那么抗抑郁药就是松油门,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焦虑,因为焦虑的病因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紧密相关,而抗抑郁药可以改善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缓解焦虑,从根本上治疗焦虑。

常用药物:SSRI类的: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

SNRI类的:文拉法新,度洛西汀。

1)优点①抗焦虑效果肯定

②从根本上改善焦虑

③无成瘾性,适合长期服用。

2)缺点①抗焦虑效果见效慢,2-3周后起效,可以同时短期合用安定类药物。②价格偏贵。

具体使用哪种药物我一般会根据病情,身体情况,经济等情况综合考虑。

注意!

1)在服药初期可能会加重焦虑,一般在2周后消失,注意开始服药时剂量小一点,慢慢加量,焦虑明显的话,可以加用安定类药物缓解焦虑。

2)服药期间会出现副作用,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不要慌张,一般来说2周后副作用大多会消失,因为身体已经适应了。如果副作用患者不能耐受,请与医生联系,调整治疗方案。

3)症状缓解后,建议服药1年左右,停药以及加量请与医生协商,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4)精神科药物有个体化差异:是指不同的患者,即使诊断一样,年龄性别一样,体质也差不多,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会有明显的差异,起效的药物剂量,药物的副作用也会用很大的差异,患者在服药的时候,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它。

点评一下这几个药物:

1)艾司西酞普兰:商品名来士普,百适可等,抗焦虑效果不错,副作用小是其优点,药物间相互作用少,适合老年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价格偏贵。

2)帕罗西汀片:商品名赛乐特,乐友等,常用剂量为20-60mg/天,单次服用即可,抗焦虑效果卓著,是治疗五种焦虑障碍的首选药。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副作用稍大,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有些患者会出现一过性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要监测血压。

3)文拉法新:有缓释制剂也有速释制剂,有国产的(博乐欣)也有进口的(怡诺斯)。该药为双受体作用的药物,抗抑郁抗焦虑效果好。注意有可能在服药初期焦虑会加重,一般持续两周大多消失。

4)度洛西汀:有缓释制剂也有速释制剂,有国产的也有进口(欣百达)的,同样也是双受体作用原理的药物,而且在双受体的作用程度上有其优点。抗抑郁抗焦虑效果较好。

像舍曲林,兰释,喜普妙,氟西汀,常常作为第二梯队的药物来使用。

3.丁螺环酮,坦度螺酮

属于5-HT-1A受体激动剂,对广泛性焦虑效果好,无依赖性,缺点是见效慢,2-3周见效,如果患者先服用过安定类药物的话,效果多不理想。可以与抗抑郁药合并使用。

4.其他药物

1)急性焦虑发作时可以考虑服用普萘洛尔(心得安)10-20mg,临时服用,能够改善症状。

2)三环类药物: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药效不错,价格也较便宜,但是副作用偏大,已经不是首选药了。

3)黛力新:它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和一种抗抑郁药的混合品,不适合长期使用,可以第一周和上面的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等抗抑郁药物起效后停用。

至于每一位患者服用哪种药物合适,则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经历及服药后的效果,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副作用情况,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后做出决定,然后再随访患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逐步走向康复,让笑容绽放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脸上

*经常失眠的人很可能是焦虑障碍。因为焦虑障碍经常伴随失眠,总是担心这担心那,放松不下来,肯定是睡不好觉的。常年吃安眠药的老人,很多属于从未正确诊治的焦虑障碍患者,在错误地长期服用安眠药后还形成了安眠药依赖。

*焦虑障碍还经常伴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疼痛,心慌,头晕,头痛,出汗等症状,如果躯体不适却查不出其他疾病,也可能是由于焦虑障碍造成的。过去所谓的“植物神经紊乱”,很多属于焦虑障碍,由于内心焦虑不安,就会触发植物神经过度敏感,引起心慌、出汗、腹泻、口干等等表现。

焦虑障碍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或是联合二种方法更有效?心理治疗在焦虑障碍中地位并非药物能取代之。尤其对部分焦虑障碍亚型(社交焦虑障碍)治疗,许多国家防治指南将药物和心理治疗作为一线推荐治疗方案。RCT综述发现认知治疗综合行为干预更为有效,其结局优于精神分析和焦虑处理训练。

目前,一般认为,焦虑障碍的治疗: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疗效>单纯药物治疗>单纯心理治疗.

*全程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接受心理指导,养成运动和正念练习的习惯,焦虑的治疗并不是一件难事。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1.保持乐观心态:缺乏自信是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时候不妨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者想像你成功的景象,再或者学习学习阿Q精神。这样也许你的焦虑情绪将一扫而光。

2.保持睡眠充足:失眠往往会给人带来焦躁不安,所以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对于睡眠质量不好的人这可能不易办到,但这个时候反而需要你精心休息,保证基本的睡眠,也许焦虑情绪自然慢慢消散了。

3.尝试憧憬美好的幻想:当人深处糟糕的环境,却又无法脱身时,焦虑情绪也会随之产生和蔓延,这个时候可以尝试幻想自己躺在阳光普照的沙滩上,凉爽的海风徐徐吹拂,想象自己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或者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是缓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暗示自己能行:当遇到别人批评自己或者任务无法完成时,这对自己是一个负面的否定,往往导致焦虑情绪环绕,这时如果心理反复告诉自己,“我能行,没有问题。”也许慢慢你就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迅速拿出新的解决方案。

5.深呼吸几次:当面临焦虑情绪来袭时,不妨多深呼吸几次,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脉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让你减缓呼吸速率,让身体相信焦虑已过去,逐渐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6.转移注意力:如果当前的事情让你感到焦虑烦躁,可以尝试短暂转移注意力,看看窗外的风景,或者起来倒杯水,让眼睛和其他身体部分得到活动和松弛,从而暂时缓解心理和身体感受到的焦虑和压力。

7.空旷地放声大喊:找个空旷的地方,比如楼顶、河边、山头等四周无人的场所,或者私人办公室或者自己的车内,试着把心理的憋屈呐喊出来,也许发泄完后,焦虑和压力也就烟消云散了。

8.听听音乐:音乐是对抗焦虑的好帮手。当感到焦虑烦躁时不妨找些舒缓的音乐,静静地听上几首自己喜欢的音律柔缓的曲子,让自己全身心融入到这些美妙的音乐中,可以让自己紧绷的精神得到放松,释放积压的情绪。

9.学会放松:在每次面对可能来临的焦虑情绪之前,暗示自己先暂时放松数秒,这样可以大幅改善焦虑的程度。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当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可以起到镇定剂的作用,让你有效控制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所控制。

10.多运动:运动可消除烦恼及控制紧张与焦虑的情绪。运动过程会消耗一些紧张时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同时肌肉也得到了放松。当然最好是规律性的运动,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焦虑情绪也将被你远远的甩开。

本文是黎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