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孙子瑞 三甲
孙子瑞 副主任医师
华中阜外医院 结构性心脏病科

结构性心脏病到底是什么?

3690人已读

结构性心脏病是指解剖异常引起心脏结构的改变所造成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1)先天性心脏病异常[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等]。(2)瓣膜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 3)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 4)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室壁瘤,疤痕心肌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众多有识之士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介入治疗领域许多新的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涌现,结构性心脏病的主要四类疾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0.6%0.9%,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患儿高达15万左右。先心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技术区域不均衡,大量先心病患儿未能得到及时手术,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和成年先心病的身心健康及人口生存质量的重大问题。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介入材料的发展,各种不同介入器械的不断更新,先心病的治疗方法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介入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治疗的数量迅速增加,治愈率显著提高。既往许多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目前均可通过介入手段进行矫治。除上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外,主动脉窦瘤破裂、主动脉缩窄、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肺动脉闭锁以及复合畸形等其它少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2心脏瓣膜病 1982Kan采用经导管高压球囊扩张肺动脉瓣狭窄获得成功。此后,这一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已成为成人和儿童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治疗方法的标准,也为其他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奠定了技术基础;1984KanjiInoue首创了单球囊法经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获得成功,成为二尖瓣狭窄介入治疗的最为成功和简便的方法,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经皮二尖瓣叶缘对缘外科修复技术原理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MitraClipMitrastitch治疗关闭不全,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不久取得成功;经皮介入肺动脉瓣支架植入术(TranscatheterPulmonaryValveImplantationTPVI),这一技术已逐步应用于肺动脉瓣反流的患者,给复杂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矫正术后合并肺动脉瓣反流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皮介入主动脉瓣支架植入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ImplantationTAVI),2002年,法国的AlainCribier医生首次将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一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获得成功,这一技术开创了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201010月我国开展第一例TAVI手术以来,目前中国经皮植入主动脉瓣带瓣支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随着Vanus A-Plus等国产瓣膜的上市。随着严格选择适应症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发症及死亡率逐渐下降。

3.其他疾病如封堵左心耳预防和治疗房颤所致的动脉系统栓塞;封堵卵圆孔未闭预防及治疗先兆偏头痛及脑的矛盾栓塞;外科瓣膜置换后瓣周漏封堵术;心肌梗塞后并发室间隔穿孔;新生儿及小婴儿期心脏介入手术等均在应用中,且取得了一定的良好的临床效果。

孙子瑞
孙子瑞 副主任医师
华中阜外医院 结构性心脏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