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则雷 三甲
黄则雷 主治医师
河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中耳炎后遗疾病

1317人已读

13年对12年指南的解读,指出:中耳炎后遗疾病包括:粘连性中耳炎(中耳不张)、鼓室硬化、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和隐匿性中耳炎。既往曾称“中耳炎后遗症”,但此病常需临床治疗,故改为“中耳炎后遗疾病”,以区别不需要临床治疗的“后遗症”。

1、粘连性中耳炎:通常由分泌性中耳炎转化而来,指经长期治疗或未系统治疗,咽鼓管功能不良所导致的鼓膜与鼓室结构粘连,严重者与鼓岬粘膜融合、上皮化;以长期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存在气-骨导间距;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鼓室空间消失、乳突鼓室密度增高影.

2、鼓室硬化:通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主要病理表现为:碳酸盐沉积在鼓膜纤维层、鼓岬粘膜、听骨表面粘膜层,形成钙化灶;听力下降,存在气-骨导间距,盖来试验可阴性,咽鼓管功能正常或不良;镜检鼓膜完整或穿孔,鼓膜钙化灶或鼓室粘膜钙化灶;影像学检查鼓室、乳突腔可见高密度硬化灶。

3、中耳胆固醇肉芽肿:通常继发于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病理机制:中耳乳突负压、粘膜毛细血管扩张破坏、红细胞渗出、含铁血黄素自细胞内溢出并在鼓室乳突腔内积存,伴有肉芽组织增生;听力下降,存在气-骨导间距,咽鼓管功能正常或不良;耳溢液多为淡黄色或血性;镜检鼓膜多数完整、呈蓝色;影像学检查鼓室、乳突腔密度增高影。

4、隐匿性中耳炎:通常由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转化而来;临床无症状或听力下降(气骨导间距),鼓膜正常,咽鼓管功能正常;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是:影像学检查鼓室、乳突腔内密度增高影。


黄则雷
黄则雷 主治医师
河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