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常的自发性眼震
①先天性眼震:随着凝视方向改变而改变,通常少量垂直性眼震出现于垂直凝视时,但先天性眼震者凝视时却出现水平性眼震。同时,可有会聚抑制,固视时眼震加强。原因未明。
②药物性眼震:有许多药物如巴比妥类、酒精可致药物性眼震,为方向改变性眼震。易干扰眼震测试结果之评价。
③单眼眼震:见于脑干及内侧纵束疾患致核内眼肌麻痹,以及血管性损害、重症肌无力患者,外侧注视时明显。单眼摆动的假性眼震如上斜肌阵挛可与此种眼震相混淆。
④失共轭性眼震:双眼运动方向不同,为中枢性疾病所致。可表现为:
A、汇聚性眼震;
B、分离性眼震,见于动眼神经及其核内连续病变,脑干疾患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脱髓鞘疾病,肿瘤,感染;
C、跷跷板样眼震:病变同侧眼向上移动并向内扭转,对侧眼向下移动并向外扭转,常发生于中脑病变。单眼眼震为失共轭眼震的一个类型。
⑤周期交替性眼震:眼动方向及振幅呈现节律性变化,从一个方向变至另一个方向,周期为4分钟,可为先天性眼震的一种类型,也见于脑炎脑干缺血和脱髓鞘疾病的患者。
⑥反跳性眼震:为凝视性眼震的一种类型,随着向一侧凝视时,眼震方向改变或眼震消失。见于小脑疾患。
⑦下跳性眼震:为中枢性眼震,病变在小脑、脑干的多发性硬化,颈段脊髓与延髓交界处的Arnold Chiari畸形、颅底凹入症及颅底脑膜瘤等,服用抗惊厥药也可发生。下跳性眼震可在向下或向外凝视时加强。
⑧上跳性眼震:病变在桥脑延髓交界处的梗死、肿瘤、多发性硬化。向上凝视时加强。
⑨退缩性眼震:为眼球向内进入眼眶的不规则跳动,因眼外肌同时点火障碍所致,多见于向上凝视时。
⑩双眼假性眼震:包括下列疾病:
A、斜视肌阵挛:眼球呈现不自主的、急速的跳动,此种眼急动为多方向的、水平的、直的、斜向的、环形的眼球移动。可伴视辨距不良及眼扑动,故可能与动眼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B、眼扑动:临床上表现为水平性3-4次急速的眼球钟摆样摆动,其时间不长于数秒钟,此时出现视觉模糊。
C、眼肌阵挛:为连续性钟摆样摆动,同时有其他中线组织如软腭、舌、面肌、咽、喉等处的同步节律性运动,眼动方向常垂直,频率为1.5-5Hz,为下橄榄核病变。
D、眼飘动:为眼球自发性突然的飘动性的向下急跳,然后缓慢回至中间位,可有双眼飘动及单眼飘动,见于Wernicke脑病。
11、凝视异常性眼震:
A、凝视麻痹性眼震:发生于单一眼外肌不全麻痹时,此时,眼外肌活动的紧张度不足以保持眼在特定的偏移位置,眼球缓慢地返回至初始部位,但矫正的眼急动又使眼球移至所需位置,故出现了眼震。见于脑干及小脑损害,镇静剂、酒精及抗惊厥药也可致此种眼震发生。
B、凝视诱发性眼震:有对称性及不对称性两种。对称性的见于向右或左侧凝视出现振幅相等的眼震,由酒精及抗惊厥药所致,也见于全身麻醉后苏醒时,但应警惕多发性硬化,小脑、脑干损害,特别是较大的桥小脑角肿瘤也可出现。又称Brun眼震,此种眼震表现为:向病变同侧凝视时,出现低频率、大振幅的眼震,而向病变对侧方向凝视时,可出现较高频率、小振幅眼震,中线位凝视正常,说明脑干及小脑功能正常。
以上摘自实用耳鼻喉。
本文是黄则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