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叉试验相关知识点
音叉试验:
①所用器械简单,方法易行,可产生与纯音相近似的声波。
②一套检查用音叉由5个频率不同的音叉组成。即C128、C256、C512、C1024、C2048。用C256、C512检查骨导最为适宜,因为低于次品率的音叉测试骨导时可引起振动感;高于此频率者,其振动不易通过叉柄传至颅骨,且其气导强度较骨导高30-45dB,检查时受试者所接受的声刺激实际上多通过气导而来。
③由于音叉的最高强度受音叉的质量和频率的影响很大,而且每次敲击音叉的强弱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故音叉试验不能用作定量试验。
④对于不同频率的音叉最好用不同的敲击法:低频音叉用手掌鱼际部敲击其叉臂前1/3处;中频音叉则敲于髌骨处;高频音叉最好用金属锤敲击。
⑤检查时,检查者手持叉柄,敲击叉臂,使其振动后,立即将振动的叉臂置于距受试者外耳道口1cm处,两叉臂末端应与外耳道口在一平面,检查气导(AC)。注意敲击音叉时,不应用力过猛,或将其撞击于坚硬之物体上,以免产生许多不和谐的泛音。检查骨导(BC)时,应将叉柄末端的底部压置于鼓窦区或颅面上。
⑥林纳试验(Rinne test,RT):此试验旨在比较受试耳气导和骨导的长短。方法:
A、先测试骨导听力,当受试耳不再听到音叉声时,立即测同侧气导听力,受试耳此时若又能听及,说明气导>骨导(AC>BC),为阳性(+)。
B、若气导不能听及,应再敲击音叉,先测气导听力,待不再听及时,立即测同而骨导听力,若此时骨导又能听及,可证实为骨导>气导(BC>AC),为阴性(-)。
C、若气导与骨导相等(AC=BC),以“±”示之。
D、结果评价:“+”为正常或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正常者,C512音叉测试时,气导较骨导长2倍左右。“-”为传导性聋。“±”为中度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⑦韦伯试验(Weber test,WT):比较受试者两耳的骨导听力。方法:
A、取C256或C512音叉,敲击后将叉柄底部紧压于颅面中线上任何一点(多为前额或颏部),亦可置于两第一上切牙之间,同时请受试者仔细辨别音叉声偏向何侧,并以手指示之。
B、记录时以“→”示所偏向的侧别,“=”示两侧相等。
C、结果评价:“=”示听力正常或两耳听力损失相等;偏向患侧(或耳聋较重之一侧),示该患耳为传导性聋;偏向健侧(或耳聋较轻之一侧),示该患耳为感音神经性聋。
⑧施瓦巴赫试验(Schwabach test,ST):比较受试耳与正常人的骨导听力。方法:
A、先试正常人骨导听力,待其不再听及音叉声时,迅速将音叉移至受试耳鼓窦区测试之。然后按同法先测试受试耳,后移至正常人。
B、如受试耳骨导延长,以“+”示之,缩短则以“-”表示,“±”示两者相似。
C、结果评价:“+”为传导性聋,“-”为感音神经性聋,“±”为正常。
⑨盖来试验(Gelle test,GT):鼓膜完整者,可用此法检查其镫骨是否活动。方法:
A、将鼓气耳镜置于外耳道内,密闭之。用橡皮球向外耳道内交替加、减压力,同时将敲击后的音叉(C256或C512)叉柄底部置于鼓窦区或鼓气耳镜上。
B、若镫骨活动正常,则当向外耳道内加压时,通过鼓膜和听骨链向内移动,镫骨足板被推向前庭窗,此时感觉声音降低;而减压时,外耳道内压力恢复,声音增强。
C、因此产生音叉声忽高忽低的变化,即患者所听之音叉声在由强变弱的过程中尚有强弱的不断波动,为阳性“+”,或记录为“§”;无强弱波动感者为阴性“-”,以“↘”示之。
D、耳硬化症或听骨链固定时,本试验为阴性。
本文是黄则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