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长结石后果严重吗?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结石成因大致可归纳为:1.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破坏,成石性胆汁形成,胆固醇溶解度下降、析出增加、沉积附着于胆囊壁上或悬浮于胆汁中,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内核;2.胆固醇结晶的不断堆积附着于结石核心上,使得结石进一步“长大”;3.胆囊的排泄功能减退,胆汁淤积缓流,结石排出受限。
实际上,胆囊结石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具体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所以本病的预防尚无行之有效的办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胆囊结石患病人群与糖尿病、肥胖关系密切,呈现“4F”特征,即年龄>40岁(Forty)、肥胖(Fat)、多次生产(Fertile)的女性(Female)患胆囊结石的机会很高,所以综合上述所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定点吃早餐避免胆汁淤积、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过度进食油腻、适当的体育锻炼、积极减重避免肥胖对于预防胆囊结石均有裨益。
那么,患上了胆囊结石病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呢?据统计,大部分胆囊结石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也就是说结石是“静止的”,但是一旦结石发生移动,那么症状就显现出来了。常见的症状包括“胆绞痛”——表现为上腹、右上腹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痉挛性疼痛、闷痛、胀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可自行缓解;若结石移动至胆囊颈或胆囊管口处停下来即不能退回胆囊腔也不能前行进入胆总管,医学上称为“结石嵌顿”,这时胆囊内胆汁的排出被堵塞造成胆囊的急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剧烈的、持续的上腹疼痛,较“胆绞痛”难以自行缓解,可向后腰背部、右肩的放射,亦可伴随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症状;若结石从胆囊中排出移动到胆总管后造成胆道的梗阻,这种情况可导致急性的胆管炎,典型的胆管炎表现为剧烈上腹痛、高热、皮肤、眼睛巩膜的黄染,医学上称之为“Charcot三联征”;若结石继续向下活动堵塞胰腺导管的开口又可引发胰腺炎,严重的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可以发展为全身性的感染中毒休克进而危及生命。最终,结石如果能够掉到肠道里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那么警报可以顺利解除,但是这一过程同样充满风险,因为临床上常常能看到以胆囊结石为内核的粪石造成肠道的梗阻,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取出粪石来解决。
即便结石静止,其存留于囊腔内亦可能造成胆囊粘膜的慢性炎症、纤维化,加重胆囊浓缩、排泄功能障碍,患者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打嗝、厌油腻、易出现上腹胀饱腹感等不适,被误以为是胃的毛病,做了胃镜检查又没事,服用胃药症状不见缓解;更不理想的结局是经过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胆囊粘膜可能发生癌变。
因此,针对有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积极接受病因治疗手术切除胆囊是十分必要的。当前胆囊切除通常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办法实现,在腹壁上戳3-4个0.5-1cm的小孔在一小时内即可完成手术,术后8-24小时可饮水进食、康复出院。此外,对于年轻、单发的胆囊结石、胆囊功能良好、粘膜无病变者,可在胆道镜配合下行保留胆囊取石手术,但是由于术后结石复发风险较高,该术式目前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那么,胆囊结石是否最终都会造成上述提到的危害呢?没有症状者是否需要预防性的切除胆囊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很难预测。诚然,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长了十几二十年的结石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一些样本量较大的临床研究亦报道,无症状的结石病人在5-20年内发生症状的比例为30-50%,造成严重后果者约为18-35%,所以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我们常常建议患者定期(一年)做胆囊彩超检查,若出现下列几种情形应积极考虑预防性切除胆囊:1.糖尿病病人的胆囊结石,2.胆囊无功能,3.结石较大,单发>2cm,4.瓷性胆囊,5.上腹部手术时发现胆囊结石,6.上腹部脏器疾病伴发胆囊结石,择期手术时可同期切除胆囊。
本文系吴全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吴全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