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周光新 三甲
周光新 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骨科

骨肉瘤的肺转移

9657人已读

骨肉瘤是骨源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较容易发生复发和转移。

骨肉瘤的远处转移包括:①肺转移;②骨转移;③软组织转移;④脑转移;⑤内脏器官转移;@淋巴系统转移;⑦跳跃转移。肺转移的发生率最高,且很多病人是因为发生肺转移而死亡。且有部分肺外转移的病例是先转移到肺,再转移至其他组织。由此可见,治疗骨肉瘤,预防肺转移是非常之重要。

发生肺转移的病人,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肿瘤侵犯和压迫周围组织后,会出现气胸胸腔积液,以及胸膜炎引起的胸闷、胸痛等症状。

早期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技术和血液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对骨肉瘤术后病人来说,常规的随访应当完善肺部的检查。现常用的影像学辅助诊断方法有:

(1)胸部平片:一般作为基本的随访检查,价格便宜,快捷方便,但诊断的作用有限,不能及时监测肺部情况,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乡镇卫生院都配备相应的检查设施,建议术后常规每月检查一次。

(2)胸部CT:应作为术后随访检查必查的一项,其对诊断的价值高于胸部平片,对于小肿瘤能及时发现,早期采取措施。但价格较高,对于经济充足的病人,应定期行低剂量螺旋CT,对身体影响小于普通CT,且效果更好。

(3)核素骨扫描:其效果不如胸部平片和CT,但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也有一定作用。有条件的病人,可选择PET-CT,可辅助检测骨肉瘤在全身的转移情况。

(4)核磁共振(MRI):不仅对骨肉瘤肺转移病灶诊断效果好,还对原发性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身体几乎无辐射伤害,但价格十分昂贵,有条件者可代替CT进行定期随访。

综上,对于骨肉瘤术后病人,建议术后1年每月复查胸片,每3个月复查CT;术后2年每2个月复查胸片,每3个月复查CT;术后3年每2个月复查胸片,每6个月复查CT;术后往年每3个月复查胸片,每6个月复查CT。

除了影像学诊断方法,还有血液生物化学检测也十分重要。碱性磷酸酶(AKP)为骨肉瘤诊断特异性较高的标记物之一,对骨肉瘤肺转移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一般情况下,骨肉瘤术后的病人,其血液中AKP含量会下降,甚至降到正常值,但如果出现升高,提示骨肉瘤复发或发生转移。骨肉瘤肺转移治疗后,AKP含量也会发生改变,随访时应完善AKP的检测。

发生骨肉瘤肺转移,并不意味着毫无治疗手段。目前的外科治疗、内科化疗,再结合放疗、基因疗法等,都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即时转移灶消灭,病人依然可能复发,所以转移治疗后的病人仍需要坚持随访检查。

外科手术治疗作为肺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病人需满足手术治疗的适应症:①原骨肉瘤病灶必须完全控制或能够完全控制;②没有无法控制的肺外转移;③转移瘤能完全切除;④术后能保留足够肺组织以维持呼吸功能;⑤患者须能耐受手术。目前心胸外科手术方式很多,传统开胸手术已经很少运用,而胸腔镜下手术已普遍展开。相比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副作用少、住院时间短、风险小的优点,但手术费用较高,但建议病人应优先选择。更为先进的技术还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施术者利用机械臂操作和内视镜的观察,完成手术,此种技术更为昂贵,但优点也显而易见。肺转移的病变切除,可采用楔形切除(局部切除),肺叶或肺段切除(次整体切除),及全肺切除,同时应进行周围淋巴结清扫,防止复发。术后复发率随切除范围增大而降低,应结合病人身体基础状况和肺部转移情况而定。

内科化疗有争议,有学者认为,骨肉瘤病人术后应常规进行化疗,若发生转移则推断化疗失败,所以发生转移的病人不需化疗。但反对者则认为,转移的病人更应当进行化疗,因为身体内依然残留少数肿瘤细胞,此前的化疗可能并未完全彻底消灭。所以,目前主要的对策是:1.调整化疗方案;2.增加化疗的剂量;3.调整化疗方案的同时,给予大剂量的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周围血干细胞再输注的支持。现有的二线治疗药物有:吉西他滨和多西紫杉醇、紫杉醇、拓扑替康、培美曲塞、雷帕霉素等。但这些药物使用的争议颇大,应遵循医师建议。

除了化疗外,选择伽马刀、射波刀等放疗手段减小瘤灶后再进行手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延长病人生存时间。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也异常火热,原发性肺癌病人使用的EGFR、VEGF等靶向针对的药物,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亦可酌情运用于骨肉瘤肺转移的病人。

综上所述,目前骨肉瘤肺转移的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与骨肉瘤外科手术方式的改善有很大关系,而发生转移后的病人生存率也有提高,说明如今对骨肉瘤肺转移的治疗技术也不断进步。总而言之,骨肉瘤术后的病人务必定期行肺部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从而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系周光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周光新
周光新 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