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丁丽君 三甲
丁丽君 主任医师
厦门市仙岳医院 心理科

从觉察到改变

985人已读

在第三次心理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心医生给小感姐姐布置了家庭作业:“想象和命名三段开心的往事

在一周后的第四次咨询中,心医生与小感姐姐探讨其家庭作业,他们有了如下的对话:

小感姐姐:“上次你给我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不舒服。布置作业让我觉得不平等,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感觉,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因为布置作业好像是老师对学生做的,而如果我没有完成作业或完成不好的话,会害怕遭到老师的批评。这让我感到被评判。”

心医生:“十分抱歉,布置家庭作业这件事让你有了这样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是一个认知行为治疗师,布置家庭作业是认知行为治疗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把在治疗和咨询中学到的方法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也就是说,除了我们一周在一起一个小时以外,家庭作业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多做练习。”

小感姐姐:“我明白了,可是你是否可以换一个词,比如说回家做练习或其他的,不用‘布置’,不用‘家庭作业’这两个词”。

心医生:“非常好的建议,我会尽力换用不同的词。不过‘布置家庭作业’这个词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术语,当我和同行讨论的时候、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都是这样说,已经说习惯了,我尽量避免,但不能保证,可能我有时候仍会不自觉地使用了这个词。”

小感姐姐善解人意地笑了,“好吧,以后你如果还讲到‘布置家庭作业’,我就把它自动转换成‘回家做练习’。其实,我就是害怕我自己作业完成的不好,你这个老师不喜欢我这个学生了,会抛弃我。”

心医生这时放慢了速度,肯定地说:“我是一名医生,任何时候,只要你预约了,我都会为你治疗的。”

在第五次咨询的时候,一开始,小感姐姐就主动提起了“布置家庭作业”这个话题,并告诉心医生,她回家以后就突然悟到了,意识到是自己太过敏感了,把简单的一个心理学的术语解读成了一种伤害。

并且因为“布置家庭作业”这个话题,小感姐姐与其父亲(冒爸爸)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上周回家后,小感姐姐觉得自己在事后有了自我觉察,觉察到自己的敏感和易受伤,并且了解到这是自己的一种不良的认知模式。于是想把这件事情分享给父亲。

结果冒爸爸听完小感姐姐的描述后,马上回答:“你放心,爸爸是不会给你布置家庭作业的。”

小感姐姐心理立即有一万个委屈涌上心头:“你怎么就体会不到我的感受呢,我是想告诉你,我是如此的敏感,如此的易受伤”。

冒爸爸听出了女儿的不高兴,立马补了一句:“爸爸只有小学毕业文化,布置不了家庭作业啊,真的,我不会给你布置家庭作业的”。

看小感姐姐仍是一脸的困惑,冒爸爸又赶紧加重语气说:

“女儿你放心,爸爸是绝对不会做伤害女儿的事情的”。

小感姐姐与心医生聊到这里的时候,两个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

心医生:“怎么你爸爸就是get 不到你的点啊…也许是因为,你父亲全神贯注聚焦在不让你受伤害上了?”

“是啊,”小感姐姐反思说:“当初我第一反应仍然是委屈,觉得我父亲为什么就那么地不了解我、不懂我,可是过后,我却能够理解到父亲强烈地想保护女儿,不想让女儿受到伤害的心,他甚至不惜自黑,说他自己没文化,来保护我”。

谈到这里,心医生十分地欣慰,因为小感姐姐不但对自己的敏感、易受伤有了自我觉察,而且意识到事件后面的正性的积极的意义,进行了反思和学习应对的方法。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比较脆弱易感,他们可能十分敏感,把一些中性的言语和表情,解读成负性的;对生活中一些普通的事件,也会给予负性的解释。

他们对此深深地感受到痛苦,一方面是他们的这种负性的解读本身带来痛苦的心理感受;而另一方面,当他们的情况稍微好转时,又对自己这么敏感、这么容易解读成负性的这样一个易感的事实而痛苦。

意识到自己的易感性,是第一步,寻找解决的方法,学习解读事件后面其他的可能性,看到更多正性的方面,是第二步。持续地以积极的正性的认知模式来替代功能不良的认知模式,是第三步。

小感姐姐正走在更快乐更积极的路上,我们也都可以。

丁丽君
丁丽君 主任医师
厦门市仙岳医院 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