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胡良皞 三甲
胡良皞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消化内科

第二十七问:如何区别急性肠炎与炎症性肠病?

4697人已读

一、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夏秋季节多发。由于各种因素刺激肠道粘膜导致肠道腺体分泌增加,主要以腹痛、腹泻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俗称“拉肚子”,表现为水样便,伴大便次数增多,少则一天数次,多达数十次,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俗话说“病从口入”,急性肠炎的发病很大部分是因为饮食不洁所致。入夏以后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发生变质、腐败,如摄入剩菜、剩饭,隔夜食物、或者进食不干净的熟食、凉菜等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细菌和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肠道炎症发作。细菌感染最常见病原体多为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感染包括肠道病毒(柯萨奇、埃可病毒),其他病毒感染也较常见。一般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此外,本病还与饮食不当有关,夏季大量饮酒、喝冰冻饮料,进食生冷食物,食物过敏等也可导致急性腹泻。

急性肠炎的治疗:病情较轻,腹泻次数相对较少,无发热、腹痛等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可适量饮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面汤等。待病情缓解后,可逐步过渡到易消化少渣半流饮食,少食多餐,如藕粉、稀饭、面条等;尽量避免产气及含脂肪多的食物,如豆制品、牛奶、豆奶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和高纤维、高脂肪食物,如葱、姜、蒜,芹菜、蔬菜、油炸食物等。对于腹泻次数较多,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则需卧床休息、禁食,多饮水,补充丢失水分,最好饮用糖盐水,可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糖和盐即可。腹痛明显的患者注意不要饮用含糖多的饮料,以免产酸过多导致腹痛加重。如果持续腹泻导致脱水明显,则需至医院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稍稳定后尽快过渡饮食。另外可酌情给予对症治疗,腹泻次数较多可口服思密达;腹痛可用颠茄片、阿托品,654-2等药物。出现腹泻伴发热,可适当应用黄连素、氟哌酸等抗菌药物。另外可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改善腹泻,常用药物有米雅、培菲康、美常安等。

急性肠炎,预防为主,管住嘴,迈开腿。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二、炎症性肠病

1.定义: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成人、儿童均可发病,儿童型病情、诊疗具有自身特点,应前往儿科专科医院诊疗,本书主要阐述成人型。

2.病因:目前IBD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认为IBD是基因易感人群暴露在危险环境因素中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性疾病。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西化饮食和生活方式、各种病毒/细菌感染、肠道菌群紊乱、吸烟、环境因素等。IBD确实存在遗传因素与家族聚集现象,但是现有研究认为基因在IBD的病程中起着次要作用。

3.发病趋势:IBD在欧洲和北美IBD发病率分别为12.7/10万人、20.2/10万人,总体平稳;在除了澳洲的亚太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则较低,5/10万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西化,发病率迅速增长。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发病率相对较高,全国发病率总体上升。

4.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及诊断详见后第28、29节介绍。IBD诊断缺乏金标准、需要与众多疾病相鉴别(包括白塞氏病、肠结核、肠淋巴瘤、胃肠肿瘤等),需要患者配合医师详细了解家族史、既往病史、手术史、用药史并完善多种检查。患者还应了解,IBD可能存在一些胃肠道以外的特殊临床表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细致向接诊医师报告。

fig11.jpg

5.检验检查:

(1)初诊患者:需要完善血常规、生化、粪常规、尿常规、自身免疫性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各种病毒、细菌、结核及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特殊感染细菌的筛查,包括粪钙卫蛋白在内的新型诊疗标志物正在逐步引进国内;依据病情需要完善胃肠镜、小肠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肠三维CT重建(CTE),肠磁共振重建(MRE)可以全面了解肠道有无狭窄、瘘管、脓肿等情况;使用胶囊内镜可能存在滞留风险。

fig12.jpg

(2)随访患者:对于随访患者,遵循医嘱定期完善血常规、粪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定期完善内镜、影像学检查;如复查肠镜粘膜愈合良好但医师建议随机活检,请予以理解与配合,组织病理报告有助于更加准确判断粘膜炎症情况并指导后续治疗;由于IBD治疗药物往往需要长期服用、且存在一定毒副作用发生风险,初次治疗/更换治疗方案患者应依据医嘱严密监测包括肝肾功能在内的相关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

6、治疗预期:目前尚无法根治IBD。长期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意义在于预防病情复发、维持缓解、降低长期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7、患者自我管理:IBD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诊疗,病情变化及时门急诊就诊,病情平稳每3-6个月门诊随访,不建议频繁更换接诊医师;IBD所有药物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停药/更改剂量必须遵从医师指导,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应积极了解IBD相关知识,但由于本病个体化差异极大,不应人云亦云,多和专科接诊医师沟通。

8、手术与癌变:

(1)手术:并非所有患者均需手术治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手术风险降低;手术并不能完全做到根治IBD,包括UC,且此类手术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约30%),但是一旦内外科医师评估病情需要手术,请患者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考虑,拖延手术时机可能存在风险;术后应依据医师意见,严密随访,遵医嘱继续治疗。

fig13.jpg

(2)癌变:由于IBD为长期慢性炎症,胃肠道癌变风险高于健康人群。目前推荐患者不迟于发病8年内进行结肠镜肿瘤筛查,早期开始筛查有助于降低漏诊率;筛查时间间隔无统一标准,美国指南推荐1-3年;合并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结直肠癌(CRC)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小于50岁)、既往有CRC病史或高度不典型增生等高危人群,建议缩短筛查开始年限及筛查间隔;UC全结肠切除术后患者有顽固性储袋炎患者也应尽早进行筛查。

9.生活方式与饮食:

(1)生活方式:建议戒烟,尤其是UC患者应严格戒烟;增加运动、避免肥胖;有证据认为母乳喂养较配方奶粉发IBD病率低;

(2)饮食:目前对于IBD的饮食研究较多,但是尚无明确统一意见。全肠内营养(配方肠内营养粉)饮食对于CD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半肠内营养(正常饮食+肠内营养粉)饮食对于维持病情缓解有益;半素饮食(每1-2周进食一次鱼肉/新鲜肉,不限制蛋类)可提高病情缓解率;高蛋白、高脂肪、加工红肉制品、食物添加剂可能提高发病率;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饮食对于CD具有保护作用,降低发病率;但是不可溶高纤维素饮食对于CD活动期、UC以及伴有狭窄的IBD患者不建议食用;注意维持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必要时食用专用补充剂,如铁剂改善贫血,VitD有助于肠道粘膜愈合,回肠切除患者应注意补充VitB12,口服5-ASA、MTX患者应注意酌情补充叶酸等;过敏体质患者应注意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避免进食特定食物;所有患者应注意观察哪些食物可能诱发症状加剧并记录,减少此类食物摄入。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徐灿副教授共同撰写本文)


胡良皞
胡良皞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