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魏博 人已读
唇癌为发生于唇红缘粘膜的癌。按UICC分类,唇癌已从口腔癌中独立出来,应包括自然闭口状态下外显唇红黏膜组织、口角联合黏膜(从口裂向后1cm范围)发生的癌。发生在上下唇内侧黏膜的癌应属颊黏膜癌;发生在唇部皮肤的癌应划为面部皮肤癌。唇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很少见。唇癌的发生与长期晒紫外线、吸烟、局部热刺激等因素有关,约22%的患者有白斑、扁平苔藓、乳头状瘤等癌前病变史。
临床表现:唇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上下唇均可发生唇癌,但以下唇多见,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部。唇癌生长较慢,平均病程可达2年以上,一般无自觉症状。早期为疱疹状结痂肿块或局部粘膜增厚,随后呈菜花状肿块或火山口样溃疡,以后肿瘤向周围皮肤及黏膜扩散,同时向深部肌组织浸润;晚期肿瘤可侵及全唇、颊部、前庭沟,甚至颌骨。有些患者唇癌周伴有白斑等癌前病损。下唇癌由于影响口唇的闭合功能,可伴严重的涎液外溢。
唇癌的转移较少见,且转移时间较迟,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10%。上唇癌常向下颌下、颈深上或耳前淋巴结转移,由于上唇两侧的淋巴分离,所以上唇癌极少向对侧颈部转移;下唇癌常向颏下、下颌下、颈深上淋巴结转移,由于下唇中部淋巴管可交叉至对侧,下唇癌易向两侧颈部转移。极少数晚期唇癌也可发生远处转移。
诊断要点:唇癌的诊断比较容易,常规行活检即可明确诊断。对于不能明确的唇部慢性病变,应早期或定期活检,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早期唇癌常不需要影像学检查,但晚期下唇癌患者,特别是肿瘤邻近、侵及下颌骨或与下颌骨黏连者,则需行影像学检查。患者有颏部及下唇麻木者,应怀疑下颌神经受侵,通过下颌曲面体层片、咬合片等帮助评估下颌骨受累情况。下颌骨中线即正中联合部位,由于受技术方面的限制,用曲面体层片显示不清,下颌骨舌侧骨皮质的早期侵犯也不能在曲面体层片中检出,加拍下颌骨咬合片和牙片可以弥补其不足。CT检查可以更详细、准确地评估肿瘤侵及下颌骨和下颌管的范围、程度等。
鉴别诊断:唇癌应注意与慢性唇炎、盘状红斑狼疮、角化棘皮瘤、梅毒性唇下疳、乳头状瘤相鉴别。
1,慢性唇炎:与维生素缺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吸烟等因素有关,多发生于下唇,有时亦出现在口角。唇黏膜皲裂、糜烂、渗出、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可好转,但不易彻底治愈。
2,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下唇。早期呈局部增厚的红斑,以后出现溃疡,两侧颧面部可形成蝶形斑。血清免疫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3,角化棘皮瘤:多见于唇红部,初起为一小乳头状病损,单发或多发,可自行停止生长或自愈。
4,梅毒性唇下疳:唇黏膜红斑,多数单发,明显水肿,溃疡面有痂皮覆盖,除去痂皮可见圆形浅溃疡。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5,乳头状瘤:位于唇部,呈乳头状突起,表面高低不平,有或无蒂,周界清楚。
治疗原则:尽量早期发现,及早确诊,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等的综合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