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涎腺疾病解析——混合瘤

发表者:魏博 人已读

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来源于唾液腺上皮的上皮性良性肿瘤。它是唾液腺肿瘤中最为常见的肿瘤,占全部唾液腺肿瘤的50%,良性肿瘤的79.1%。在组织结构上由上皮、变异肌上皮和黏液样物质及软骨样组织混合构成。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部小唾液腺和颌下腺;少见于舌下腺和其他小唾液腺。

临床表现:

1, 临床以肿块为主诉症状,绝大多数系无意中发现。至就诊时,病程短则数日或数周,长至数年或数十年。

2, 肿块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质地中等偏硬,周界清楚。肿块小者表面光滑具有活动度,大者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常较软,可有囊性变。肿块巨大者表面皮肤凹凸不平,呈明显的结节状突起,可引起面部畸形。

3, 位于腮腺的混合瘤,多位于耳垂下及耳屏前,肿块具有活动度,即使肿瘤巨大也不影响面神经功能;位于腮腺深叶的混合瘤,约占10%,基底活动度较差,常向咽旁及软腭突出,可妨碍咀嚼、吞咽或呼吸功能,但不会引起张口受限。

4, 位于颌下腺的混合瘤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颌下区肿块。口底可扪及颌下腺占位的肿块,具有活动度。肿瘤不影响舌下神经功能。

5, 位于舌下腺的混合瘤很少见,为舌下区的肿块,生长缓慢,无疼痛症状。肿块界限清楚,可活动,不影响舌运动功能。

6, 小唾液腺混合瘤最常见于硬软颚交界处。肿块界清,质地硬。因腭部小涎腺腺体位于黏膜下直接与骨膜相连的纤维组织间隔中,肿块动度受限而不易扪及活动感。表面黏膜完好,色泽正常。肿块较大,黏膜变薄可成浅蓝色。肿瘤囊性变,质地可变软。唇部及颊部混合瘤少见,一般直径在1~3cm。

诊断要点:

1, 见“临床表现”。

2, 影像学检查:B超提示腮腺或颌下腺占位,CT、MRI确定肿瘤部位和范围,腮腺或颌下腺造影显示导管系统完整的良性肿瘤特征。

3,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可进行定性诊断,但准确率不高。

鉴别诊断:

(一)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1,腮腺淋巴结炎:包括非特异性炎症及结核。腮腺结核极少伴有全身其他系统结核或结核病史,亦无明确的特异化验检查指标,部分病例可有消长史,轻度疼痛或压痛,常伴有颈淋巴结核。临床上与腮腺良性肿瘤难以鉴别,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则有助于诊断。非特异性炎症者,有时可在颌面部发现感染灶,肿块呈炎性特征。

2,结节型舍格伦综合征: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常呈扁平状,界限不明确,有时可有多个肿块。患者常有口干、眼干症状及结缔组织疾病。

3, 第1颈椎横突肥大:位于乳突尖与下颌角连线中点的深面,触之质硬、固定,可有轻度疼痛不适。X线和B超检查有助于与腮腺肿瘤鉴别。

4, 腮腺转移癌:多位于耳前区,肿块形态不规则,较硬,活动度差,可为多个结节。同侧前额、眼睑、颞、耳廓前区及后颊等部位,即Storm区可发现原发病灶,或有这些部位恶性肿瘤治疗的病史。鼻咽癌的腮腺转移常位于腮腺深叶肿瘤。故对怀疑为腮腺深叶肿瘤者,应注意有无鼻塞、耳鸣等症状,必要时请耳鼻喉科医师检查或取活检。

5, 咽旁肿物:可来自小涎腺,也可是神经源性肿瘤。由于腮腺深叶肿瘤,特别是咽侧突出型表现为咽侧膨隆和软腭肿胀,临床上很难鉴别。CT检查可为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手段。

(二)颌下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1,慢性颌下淋巴结炎:表现为反复肿大的颌下区肿块,有明显的消长史,有时在口腔颌面部可找到炎性病灶。肿块位置表浅,位于下颌下缘的内下方,有活动,或有压痛。

2,颌下淋巴结核:部分病例有炎症消长史及其他结核病的特点,常伴有颈淋巴结核。但多数病例全身或局部均缺乏典型的结核症状,呈孤立性结节者,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细针吸取活检表现为炎症细胞而无肿瘤细胞,有助于鉴别。诊断不能确定者,宜将结节及颌下腺一并切除,既明确诊断,又达到治疗目的。

4, 慢性颌下腺炎:临床常有涎石病的病史,导管阻塞症状,颌下腺反复肿胀,并逐渐变硬。肿块虽硬,但大小仍如原腺体或反而缩小,无进行性增大现象。

(三)舌下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1,口底癌:常表现为舌下区浸润肿块,但黏膜表面有溃疡,呈菜花状。而舌下腺肿瘤,口底表面光滑。

2,颌下腺导管结石:常有明显的导管阻塞症状,进食时颌下腺肿胀。双手触诊可扪及硬结,质地坚硬。X线可显示阳性结石。

3,舌下腺癌:以腺样囊性癌最为常见,早期即侵犯神经而出现疼痛或麻痹症状。肿块固定不活动,可影响舌运动功能。

(四)腭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

1,坏死性涎腺化生:是一种非肿瘤性、有自愈倾向的涎腺病变。临床上早期表现为局部组织膨隆充血,继而出现溃疡。溃疡中心坏死,边缘充血,无骨质破坏。约30%患者仅表现为局部肿胀而无溃疡,黏膜充血。不论有无溃疡,一般4~6周可自愈。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保持腺小叶的基本形态,鳞状化生的导管上皮团块中心常保留其导管管腔。

2,腭部黏膜鳞状细胞癌:表面常呈菜花状,可见红白相间的颗粒,边缘隆起呈堤状;而腭腺肿瘤表面黏膜光滑。

3,腭部小唾液腺癌:以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见。腭部黏液表皮样癌,黏膜可呈蓝色,分为低、中、高度恶性三类。高度恶性者,发展较快,可破坏硬腭骨板。低、中度恶性者,临床可类似混合瘤,一般需病理确诊。腺样囊性癌可呈浸润性生长,伴以扩张的毛细血管,早期即侵犯神经而出现疼痛或麻痹症状。

治疗原则:混合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不能做单纯的肿瘤摘除,即剜除术,而应作肿瘤胞膜外正常组织处的切除。

治疗要点:

1, 腮腺混合瘤:应保留面神经,位于浅叶者,行浅叶腮腺切除;位于深叶者,行全叶腮腺切除;位于腮腺后下极,体积很小者,可在确认面神经分支的情况下,将肿瘤及瘤周部分正常腺体组织一并切除,即含肿瘤的腮腺区域性切除。

2, 颌下腺、舌下腺混合瘤应包括颌下腺或舌下腺一并切除。

3, 腭部小唾液腺混合瘤应在肿瘤周围正常腭部软组织作切除,保留硬腭骨面和软腭鼻腔面的完整性。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