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魏博 三甲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

颌面部肿物解析——颈动脉体瘤

4432人已读

疾病概述:颈动脉体瘤亦称化学感受器瘤、血管球瘤,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细胞,是副神经节瘤中的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脑血管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肿瘤早期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与颈动脉关系极为密切,可左右移动,不能上下移动,局部可触及搏动和闻及杂音。如肿瘤侵及周围重要神经,可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迷走神经受损可出现声嘶、呛咳、恶心;颈交感干受损可出现Horner综合征;舌下神经受损可引起半舌萎缩、舌运动受限;舌咽神经受损可出现软腭下陷、吞咽困难。如肿瘤压迫颈动脉窦,可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表现为直立性眩晕,上腹不适,一过性神智消失等。

颈动脉体瘤有三大体征:

1,肿瘤多位于下颌角稍前下方,颈动脉三角区浅面。少数病例可向咽侧壁突出。肿瘤多为单侧,偶可双发。可触及有明显搏动。

2,颈动脉向浅侧移位。由于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部内侧,肿瘤增大后可使颈内外动脉被推挤向浅面移位。

3,颈内外动脉分离。由于颈动脉体瘤跨越分叉部向浅面部扩展,使颈内外动脉被推向两侧。可因肿瘤包绕动脉壁,不能清晰地触及动脉的轮廓。

Shamblin根据颈动脉及附近神经与肿瘤的关系,将颈动脉体瘤分为3种类型。

Ⅰ型:颈动脉单纯移位,位于肿瘤的表面。

Ⅱ型:肿瘤被颈内、外动脉压迫形成深沟,舌下神经和喉上神经位于肿瘤的表面。

Ⅲ型:颈动脉和神经被肿瘤包绕。

病理上,颈动脉体瘤具有丰富的血管性肉芽组织,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有包膜。

诊断要点:

1,肿瘤常表现为一侧颈上部、下颌角下、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等硬度的无痛性肿块,局部可触及搏动和闻及杂音,可伴前述压迫症状,并可见“三大体征”。

2,影像学检查:

(1)B超可见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可有包膜反射光带,内部有较强的中等回声光点,并可见颈动脉窦及其分支呈管状液性暗区。

(2)CT可见软组织实性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时病灶强化明显。增强CT为该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切除提供充足的信息。

(3)MRI对肿瘤位置、范围及其与颈动脉关系的显示十分准确。MRI上,病变在T1加权上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因病变内血流较快造成的“流空效应”可形成特征性的“椒盐”征。

(4)颈动脉造影:可以提供最好的图像,但因这一检查有一定的风险,除非计划实施栓塞术,一般不推荐使用直接动脉造影术。目前常采用的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有异常血管团,该血管团推移颈内、外动脉,使其间距增宽。

3,对怀疑为颈动脉体瘤的病灶,一般根据临床特点,结合B超、CT、MRI或DSA检查,能够明确诊断。禁忌做活检,也不主张行局部穿刺。

鉴别诊断:需与神经鞘瘤、转移癌等鉴别。

1,神经鞘瘤:病程一般较长,肿瘤生长缓慢,周界清楚,可沿神经长轴侧向移动,上下方向不移动。质地中等或偏硬。可发生黏液性变,质软如囊肿。发生于颈动脉三角区的神经鞘瘤,也可将颈动脉推向外侧,触之有搏动。影像学检查可见位于颈鞘深面,血流较少。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样液体,吸取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2,转移癌:颈深上淋巴转移癌可与颈总动脉分叉黏连出现传递性搏动,但多有原发灶,多位于颈动脉浅面,可为多个。穿刺吸取活检可见癌细胞。

治疗原则: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发现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晚,肿瘤与颈总动脉分叉部黏连越厉害。

治疗要点:

1,肿瘤与颈动脉轻度黏连者,行颈动脉体瘤剥离切除术。

2,肿瘤与颈动脉严重黏连,术前评估脑血管Willis环通畅者,行颈动脉体瘤连同颈动脉一并切除术。

3,肿瘤与颈动脉严重黏连,术前评估脑血管Willis环不够通畅或明显失代偿者,尽量行颈动脉体瘤剥离切除术。对于无法彻底剥离者可将肿瘤连同颈动脉一并切除颊颈动脉重建术;也有人主张无法彻底剥离时任其残留一小部分。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