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头晕、头痛,警惕中暑
入夏以来,由于持续高温天气,头晕、头痛的病人特别多,很多的病人最好确诊是中暑,所以在这里向大家科普一下中暑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中暑的常见原因
1高热、高湿的天气容易使人中暑。
2年老体弱。老人、儿童、孕妇或是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肥胖)的人群身上。
3营养不良、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紧身不透风衣裤。
4饮酒。
5环境因素
室外因素:主要是高温暴晒、潮湿闷热的自然环境。
室内因素:如高温、高湿度作业车间,闷热、通风不佳的公共场所和居家环境。
二中暑的临床表现
1 轻症中暑
体温常会超过38°C,并伴有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恶心呕吐,或四肢冰冷、脸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变快等症状。常见于高温环境逗留后出现,若及时发觉并脱离高温、高湿环境,降温饮水,短时休息,一般即可恢复。
2重症中暑
又叫热射病,除了轻度中暑的上述症状,还可出现肌肉酸痛、脱水失盐,血压降低、高热昏迷等症状,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由于身体长时间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脏器衰竭,病死率可达80%以上。
三怎样预防中暑
①劳逸结合。在高温/高湿环境里连续工作不要超过1小时,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间歇休息。
②劳动保护。科学穿戴必要的遮阳防晒衣帽,避免日光直接暴晒皮肤。在炎热天气里,出行要带防晒用具,备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胶囊)等,适当饮用菊花、金银花代茶饮,绿豆汤等补充水分。
③休息时尽量寻找清凉环境,有利于体力恢复。
④补充水分盐分。间歇规律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饮水,以富含电解质的水为佳。及时就餐,避免饥饿状态下长时间劳作。
⑤家长应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汽车内或狭小空间内。
⑥发现早期轻度中暑症状,及时干预。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劳作一段时间,出现了头晕眼花、疲劳乏力、脸色潮红、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暑症状,应及时休息、清凉、饮水,或送医诊治,短时间内多可恢复。
⑦识别危险症状、及时就医。热射病是很常见的,现场容易识别的重症症状主要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持续劳作后,出现持续高烧、肌肉酸痛、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四肢湿冷等,此时应紧急就医,并适当采取现场急救措施。
四中暑的自我处置与治疗
1院外处置
及时为中暑者施救,为生命争夺宝贵的时间。
①立即脱离热环境,停止体力活动。将患者安置于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空调房间,室温调至16~20℃。
②意识不清、抽搐、呕吐的患者,应注意清理口腔内异物,禁止喂水,将患者侧卧或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护呼吸道,避免呕吐物误吸、窒息。
③如有条件,腋窝下测量体温,每10分钟一次。
④积极降温。快速、有效、持续降温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降温的方法可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多种方法联合。如凉水喷淋皮肤、湿毛巾擦拭皮肤,配合扇风散热,所用水温15-20℃左右为宜,避免水温过低引起血管过度收缩。也可采用浸泡法,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于大型容器(水缸、浴缸、泳池)内,水温20-26度为宜,注意保护呼吸道,避免溺水。或者用布包裹的冰袋置于头颈、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降温,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避免冻伤。一般保持体表温度30-33℃为宜。
⑤及时呼叫120,转运中暑者。转运途中尽量维持有效的降温措施。
⑥非医务人员施救,不建议在现场给药治疗。
2院内治疗
①如果30分钟内患者情况没有改善,寻求医学救助。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开放气道,检查呼吸并给予适当处置。
②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体外降温无效者,用4℃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1000~2000 mL静脉滴注,既有降温作用,也适当扩充容量,但开始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③必要时,需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④加强监测和对症治疗。
本文是台耀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