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魏博 三甲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

颈部肿物鉴别——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5864人已读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占颈部肿块的22.7~46.3%。在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中,以转移癌最多见。Skandalaks(1970)对颈部肿块的临床研究中,总结出一个所谓“80%规律”,其内容如下:①颈部非甲状腺肿块:20%为炎症、畸形或其他非肿瘤疾病,80%为肿瘤;②肿瘤性肿块:20%为良性,80%为恶性肿瘤;③性别:20%为女性,80%为男性;④恶性肿瘤:20%为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80%为转移性恶性肿瘤;⑤转移性恶性肿瘤:20%来源于胸腹部脏器,80%来源于头颈部恶性肿瘤;⑥20%找不到原发灶,80%可以找到原发灶。

转移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最常见的鳞状细胞癌(约占70%),其次为腺癌和未分化癌。

特点:颈部转移癌一般无疼痛症状,因此达到一定大小后方被发现。颈部转移癌均表现为颈部进行性增大之肿块。多数在发现肿块的同时,能发现原发灶的局部症状,少数不伴其他任何症状。转移癌初始较小,活动,与局部皮肤无粘连。当瘤细胞累及淋巴结被膜并侵犯周围组织后,淋巴结的动度消失,呈固定状。累及多个淋巴结时可发生相互融合,呈质地坚硬的固定肿块。此时可因压迫神经、气管、食管、静脉,产生疼痛等相应症状。由于肿块增大还可侵犯皮肤而产生充血、水肿、感染甚至破溃等并发症。晚期转移癌可发生中心性液化坏死。

根据面颈部淋巴引流规律,颈上部转移癌的原发灶多发生在鼻腔、口咽、腮腺、口腔、扁桃体及头皮等处。颈中部转移癌的原发灶多发生在咽喉部、下咽、舌根等部位。颈下部转移癌的原发灶多发生在梨状隐窝、甲状腺、消化道、肺、乳腺、胰腺及盆腔等部位。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唇癌主要发生二腹肌淋巴结、颌下及颏下淋巴结转移;颊癌主要发生二腹肌淋巴结转移;舌癌大部分发生颌下及颈深中淋巴结群转移;口底癌常出现颏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

鉴别诊断:

1,慢性淋巴结炎:颈部转移癌的早期难与颈部慢性淋巴结炎,尤其是发生了纤维化的淋巴结相鉴别。上述病变均可表现为无痛性的固定肿块。因此应仔细询问病史。炎症性肿块一般均有感染的病史,转移癌多有原发癌的病史。如病史不能提供诊断帮助,穿刺细胞学可作出鉴别诊断。

2,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在颈部发生肿块远较转移癌机会少见。触诊时两者的质地有明显差异。转移癌质地坚硬,恶性淋巴瘤质地呈橡皮状。转移癌多发生于50岁之上的老年患者,恶性淋巴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

处理:对于局限于颈前三角区上2/3、肿块直径在5cm以下、活动、界限清楚、组织学检查见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的转移癌,如果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未发现其他远处转移癌,可考虑手术治疗。除此之外,则主要给予化疗或放疗。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魏博
魏博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