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部肿物鉴别——颌下区肿块
颌下区主要含有颌下腺与颌下淋巴结。因此,颌下区肿块的发生往往与颌下腺及颌下淋巴结有密切关系。
对于颌下区肿块的检查,最好采用双合诊。一只手放入口内,另一只手放入口外来触摸肿块的大小与位置。正常情况下,单纯从口外触诊颌下腺难以扪清其周界,嘱患者舌尖贴紧上齿龈致下颌舌骨肌收缩,此时可较为容易地扪及颌下腺的周界与大小。颌下腺的大部分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浅面,小部分位于该肌肉的深面、口底的后部。在口咽部无病变的情况下,颌下区淋巴结一般难以扪及。
一,颌下淋巴结炎
颌下淋巴结炎是颌下区最常见的颌下腺外肿块。颌下腺淋巴结炎可在颌下区表现为疼痛性肿块与无痛性肿块。
疼痛性肿块可能是急性淋巴结炎的症状,也可以是慢性淋巴结炎的急性发作。急性淋巴结炎的淋巴结质地较软,活动、无粘连,有明显触痛。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全身症状,诸如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增多等,检查口腔时往往可发现存在感染病灶,诸如口腔溃疡、根尖脓肿、扁桃腺炎、咽炎等。处理原发病灶,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在新生儿或婴幼儿发生的颌下淋巴结炎,口腔及皮肤的感染灶常不明显。初起时整个颌下区肿胀,难以扪及肿大淋巴结,但患儿的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表现。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或病程达一周左右后,局部形成脓肿,且多局限于淋巴结内,切开时仅有少量稠脓。
颌下慢性淋巴结炎或纤维化性淋巴结多表现为无痛性或轻微疼痛性肿块,质中等硬度,边界清楚、活动,一般无粘连。以前曾有口腔感染或急性淋巴结炎的病史。
儿童颌下区发生的疼痛性肿块,如果对抗炎治疗不敏感应考虑结核性淋巴结炎的诊断。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片可协助诊断。
40岁以上的患者,如果颌下区近期内发生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应怀疑为转移癌的可能性,宜及早行切除活检,以免误诊、漏诊。
二,颌下间隙脓肿
颌下间隙脓肿在颌下区呈弥漫性肿胀,其病因可以是牙源性感染或是腺源性感染。牙源性感染中,下颌磨牙的根尖感染和第三磨牙冠周炎是引起颌下脓肿的最常见原因。腺源性感染中,主要继发于颌下淋巴结炎,极少数病例继发于化脓性颌下腺炎。
颌下脓肿表现为颌下区肿胀,皮肤可以有炎性浸润性或副性水肿,下颌骨下缘的轮廓常因肿胀而消失。触诊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患者主诉局部跳痛,伴有发烧等全身症状。临床上易于作出诊断,与颌下区其它肿块易于鉴别。行脓肿切排术后,患者的症状很快得以改善。
三、颌下区囊肿
颌下区囊肿不多见,临床上所见到的颌下区囊肿大多是舌下腺囊肿向颌下区突出所致。颌下腺也可发生囊肿,但极为少见。颌下区囊肿在颌下区表现为囊性肿块,皮肤色泽无改变,压缩试验及体位移动试验均呈阴性表现。
尽管颌下腺的潴留囊肿极为少见,应注意仔细与突入颌下区的舌下腺囊肿相鉴别,如果将舌下腺囊肿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而将颌下腺及囊肿摘除,以后势必复发。
鉴别诊断:仔细询问病史,检查口底有无囊肿的表现对鉴别颌下腺囊肿与舌下腺囊肿有重要意义。如果用手指将颌下区囊肿往上推,在口底出现囊肿的表现时,或嘱患者作吞咽、伸舌活动,颌下区囊肿变大时,则往往是舌下腺囊肿突入颌下区的临床表现。除上述的临床表现之外,穿刺检查可鉴别颌下腺囊肿与舌下腺囊肿,舌下腺囊肿的囊液较颌下腺囊肿囊液黏稠。
四,颌下区脉管瘤
颌下区的血管瘤、淋巴管瘤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的同类肿瘤的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压缩性、低头增大等表现。触诊时质地柔软、界限不清。海绵状血管瘤的位置表浅时,其表面肤色呈蓝色改变。穿刺检查可鉴别血管瘤、淋巴管瘤与颌下区囊肿。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