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
发表者:朱保华 人已读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慢性、坏死性、溃疡性、瘢痕性、疼痛性皮肤病, 面部、肩部、背部是常见的部位。临床上易被误诊, 单纯应用抗生素效果差。接下来我们就来全面了解一下坏疽性脓皮病。
一、坏疽性脓皮病有几种类型?
先给大家一个总体认知。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嗜中性皮病, 皮肤有复发性疼痛性坏死性溃疡, 常伴有潜在的系统疾病, 约半数患者伴有相关的疾病, 最常见的是炎症性肠病, 女性略多于男性。分为四种类型:
1.溃疡型:最初为脓疱,几天后变成溃疡。也可在外伤部位直接出现溃疡, 而不出现脓疱。
2.化脓型:原发性化脓性损害可能不发展成溃疡。
3.大疱 (表浅) 型:好发于躯干部,皮损初为红色炎症性斑块, 逐渐变黑变暗, 出现浅表性糜烂。
4.增殖型:常表现为胸部筛状浅表性溃疡, 皮损渐扩大增高, 边缘呈肉芽肿样, 不痛。病理检查无特异性。
二、坏疽性脓皮病如何治疗?
它的治疗有两种,我们再来认识一下。
1.局部治疗。包括搽药、湿敷、冲洗、局部注射等, 可起到减轻疼痛、预防继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局部治疗对早期及轻型病例有效, 对严重患者会减轻症状, 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因副作用而不能进行系统治疗者, 可单用局部治疗。
2.系统治疗。我们可以利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PG最有效的药物, 可作为治疗的首选,同时免疫抑制剂可单独应用, 也可配合糖皮质激素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治疗方法。
本文是朱保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