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部肿物鉴别——腮腺炎性肿大
一、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引起腮腺急性肿大的最常见疾病。
特点:90%的患者是5~15岁少年,好发于春季,多有接触史。潜伏期在2周左右,腮腺肿大为主要征象。一般先从一侧开始,2~4天后另一侧随之肿大,双侧同时肿胀亦非少见。70%的病例累及双侧腮腺。腮腺呈弥散性肿大,具有触痛。触诊时质地较软,无明显界限。导管口微红,唾液分泌减少,但无脓液流出。腮腺肿胀开始常伴有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表现。病程约8~10天。预后可获终身免疫。治疗不及时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及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血象近于正常,淋巴细胞可相对升高。70%以上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升高。
鉴别诊断: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全身症状明显,腮腺区肿胀,并有自发痛。口内检查:导管口红肿,压迫腮腺有脓液从导管口流出。大多数为单侧受累。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白细胞比例显著上升,核左移。
2,腮腺淋巴结炎:病情较轻,仅局限于腮腺的某一部位,不会引起腮腺的弥散性肿大,口内及面部多存在感染病灶。
3,过敏性腮腺炎:常有其他过敏史。肿大突然,消退快速。肿大的腺体触之松软,无痛。涎液清凉,培养多无细菌生长。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肿胀很快消退。Pearson认为腮腺的肿大是由于过敏原刺激引起导管的平滑肌痉挛,使涎液排除受阻所致。
处理: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给予抗病毒药及对症治疗。
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系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肺炎双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常造成腮腺的急性肿大。
特点:多发生于长期禁食、卧床、体质衰弱以及腹部外科手术后的中老年患者。感染途径系导管的逆行性感染。一般为单侧腮腺受累。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具有明显的红、热、肿、痛表现,全身中度症状严重。口内检查见:导管口红肿,压迫腮腺有脓液流出。当形成腮腺脓肿后,腮腺区出现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中性白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伴核左移。如患者极度衰弱时,白细胞总数升高不明显。
鉴别诊断:
1,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5~15岁儿童,有传染接触史,多累及双侧腮腺。导管口无明显红肿,无脓性分泌物。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急性期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升高。病程8~10天。
2,咬肌或颌后间隙感染:临床表现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相似,具有红肿热痛等症状。嚼肌间隙感染脓肿以下颌角前上为中心;颌后间隙感染以耳垂下后为中心。上述感染多发生于青壮年,来源于牙源性感染,具有明显的张口受限。腮腺导管口无炎症表现,无涎液停滞及脓液流出表现。
处理: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抗炎及支持疗法。一旦有脓肿形成,及时行切开引流术。
三、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引起腮腺慢性肿大的最常见病变。主要病原菌是绿色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涎石、异物或导管瘢痕挛缩以及重金属中毒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但发病的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特点: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多不明确发病时间,常因急性反复肿胀而就诊。病变多累及双侧腮腺。自觉症状主要是腮腺肿大伴轻微疼痛不适,口干、口臭,口内有咸味液体流出。触诊可扪及肿大的腮腺轮廓,中等硬度,轻微压痛。导管口轻微红肿,压迫腺体可自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状”唾液,有时为脓性分泌物。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
腮腺造影检查见:主导管粗细不匀,有的扩张变粗变形,形似腊肠;分支导管扩张或腺泡被破坏,小脓腔形成,造影剂成团状聚集,形似针头大或较大的雪花状或葡萄状阴影。
鉴别诊断:
1,良性腮腺肥大:系腮腺腺泡增大,常有不适感觉,似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但无炎症体征。造影检查仅见腺体增大,导管系统正常。
2,腮腺区肿瘤与瘤样病变:无慢性腮腺炎病史,导管口正常,导管内不能挤压出黏稠或脓性液体,腮腺造影有腺体受压、导管移位或导管和腺实质破坏等表现。Sjogren综合征的造影表现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极为相似,从造影所见区别二者是极其困难的,然Sjogren综合征患者多有全身症状。
处理:给予抗炎或导管内注药等保守治理,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四、腮腺结核
腮腺结核可分为腮腺淋巴结结核与腮腺实质结核两种类型。前者临床上多见。
特点:多见于20~40岁成人,女性较男性多见。大多数患者无结核病史。
腮腺结核最常见的部位是在耳屏前、耳垂后下、胸锁乳突肌乳突附着部前缘的腮腺后下极,以肿块的形式出现,呈枣样或核桃样大小,无痛或微痛。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导管口无异常,流出正常涎液,腮腺造影造影可见导管受压移位。腮腺实质结核,局部肿痛,导管口可有稀薄脓液样分泌物排出,腮腺造影可见碘油池。
鉴别诊断:
1,腮腺混合瘤:与腮腺淋巴结结核难以鉴别。混合瘤多以耳垂为中心肿大,呈结节状、质地硬。淋巴结结核形成冷脓肿后,其中心部柔软,并易于溃破。穿刺行细胞学检查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2,腮腺恶性肿瘤:腮腺实质结核患者局部具有肿痛,少数病例发生面瘫现象,造影可见碘油池,酷似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导管口分泌物的异常与否可作出鉴别。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处理:手术治疗,辅以抗结核药物。
五、罕见病变
1,腮腺淋巴结炎:又称假性腮腺炎,多位于耳前区,一般不超过2cm直径大小,面部及外耳道常同时存在感染病灶。导管口正常,无涎腺分泌功能障碍。
2,放线菌病:在腮腺区表现为慢性局限性肿块,质地呈木板状硬度,破溃后形成瘘管,分泌物可见“硫磺颗粒“,镜检可发现放线菌。
3,猫抓病:病原疑是病毒,由猫接触传染,眼结膜被认为是病原入侵口。临床表现以肉芽肿性结膜炎和腮腺肿大为特征。
4,葡萄膜腮腺热:由滤过病毒引起。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有:腮腺肿大,质硬伴疼痛;双眼葡萄膜炎,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轻度低烧;局部淋巴结受累。常有自限性。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