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铬细胞瘤是怎么回事?继发性高血压有哪些原因?如何诊治?
高血压是常见病症。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血压会有不同程度升高。此外,遗传、气候、海拔、精神因素等对血压也有影响,且在一天中血压常有明显波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40岁以下血压不会超过120/80mmHg;40~50岁不会超过125/85 mmHg;50~60岁不超过130/85 mmHg;60岁以上不超过135/90 mmHg。如果血压长时间持续高于以上值,则为高血压病症。高血压病症早期一般没有症状,多于体检或无意间发现。长期高血压可损害血管及心肾等脏器,导致冠心病、中风、肾功能不全、心衰等。
不少个体(尤其是在50岁以上)表现出轻、或中度的高血压,但找不出原因,对此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相反,有些年轻人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其身体内则很可能存在着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若将该病因去除,血压就能恢复正常,对这种具有明确原因的高血压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应就诊于心血管内科,给予口服降压药治“标”;后者则需在泌尿外科、通过手术等方式治“本”。
嗜铬细胞瘤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那么,什么是嗜铬细胞瘤?发现高血压时应该去医院作哪些检查?继发性高血压有哪些常见原因?如何诊治?高血压是怎么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怎么合理选择降血压药物?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30多年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力求通俗易懂地讲解,使患友能成为解决自身困惑的专家。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强度、血容量和血管壁的张力。人体内肾脏和肾上腺在影响和调节血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的正常“作用”出现了失误,就会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肾脏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与调节血压
1. 肾内有感应血压的装置--“球旁器”,当血压降低时,球旁器能分泌肾素,肾素在血液内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提高血管壁张力和增加血容量等使血压升高,以此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倘若“球旁器”感应的血压“降低”是个假象,如“肾动脉狭窄”,“球旁器”就会错误地分泌过多的肾素,从而→高血压。
2. 肾脏的重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和盐份,当肾脏功能减退、甚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体内则发生钠水潴留,进而血容量↑→高血压。
肾上腺对血压的调节与影响:
肾上腺(见后述)好比是一个盘桃(蟠桃),中心的核叫“肾上腺髓质”,核外的果肉叫“肾上腺皮质”。

1. 髓质:肾上腺髓质是由“嗜铬细胞”组成,后者能分泌使收缩血管+心跳加强、加快的“儿茶酚胺”。如果髓质功能过强(嗜铬细胞瘤),则→儿茶酚胺↑→ 高血压。
2. 肾上腺皮质:能分泌3种激素,其中对血压影响最大的是“醛固酮”,后者具有“保钠保水”的作用,“保钠保水”使血容量↑。如果肾上腺皮质分泌物醛固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则→高血压。
二、嗜铬细胞瘤
1. 什么是肾上腺?什么是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是位于肾脏内上方的一对内分泌腺,约为人体的耳垂大小。其实,肾上腺与肾并无本质关联,就像人坐在凳子上一样,人与凳子没有必然联系。乳汁和唾液是流出体外的,因此乳腺和腮腺是“外”分泌腺;而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等的分泌物(叫“激素”)是直接进入血液的,所以叫“内分泌腺”。

肾上腺是位于肾脏内上方的一对内分泌腺
如前所述,肾上腺的中心组织叫“髓质”,髓质是由 “嗜铬细胞”组成。此外,沿脊柱两侧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内亦有嗜铬细胞。当某些嗜铬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肿瘤时,就叫“嗜铬细胞瘤”。

① 90%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10%起源于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节”;② 90%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10%为恶性(癌);③ 90%的“嗜铬细胞瘤”为单侧,10%为双侧。
2.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能分泌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肾上腺素”除了引起血管收缩外,还可以导致心跳加强、加快。当人体处于危急状态(如大量失血)、或受到惊吓(如走夜路时,突然看到脚旁有一条毒蛇)时,肾上腺髓质就会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机体则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
当嗜铬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嗜铬细胞瘤”时,“嗜铬细胞瘤”就会无节制地分泌“儿茶酚胺”,后者若是突然大量进入血液,病人就会表现为急剧的头昏头痛、血压骤升、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如果“儿茶酚胺”持续进行血液,则表现为持续高血压…。
剧烈运动、体位改变、情绪激动、咳嗽等都可能诱使“嗜铬细胞瘤”向血液中释放“儿茶酚胺”。
3.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① 症状:若年轻人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尤其是反复急剧头昏头痛、心跳加快,检查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时,应想到本病。
② B超、CT检查:如有上述症状,则应行腹部B超检查,重点观察双侧肾上腺区域有无新生物。当出现了高血压症状时,嗜铬细胞瘤通常为“花生米~鹅蛋”大小。如进一步行CT检查,则在CT片上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和大小。

如前所述,有10%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经节”,因此,对于患有严重高血压的年轻人,应行“胸部+腹部+盆腔”的CT扫描,以观察脊柱附近有无新生物。
③ 测定24小时尿中VMA:嗜铬细胞瘤的本质是血中的“儿茶酚胺”异常升高了。鉴于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随时在发生变化,因此抽血检测“儿茶酚胺”意义不大,但其代谢产物“VMA”是从尿液中排泄的,若收集24小时尿,测定尿中VMA的总量就可判断血液中儿茶酚胺是否异常升高。但当嗜铬细胞瘤处于“静止”状态时,尿中VMA也是正常的,因此,即便尿VMA正常,也不能排除嗜铬细胞瘤,故应多次复查。
4.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如果高血压的患友检查发现其肾上腺区域有新生物,无论VMA是否升高,均应手术切除新生物。现在普遍采用微创手术,该手术简单,损伤小、恢复快,但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尤为重要,否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① 手术前的治疗准备:患者虽然血压高,但血容量是不足的,这是因为其血管是处于痉挛的收缩状态,当嗜铬细胞瘤去除后,就会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因此,术前应使用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拮抗剂。使血压降至接近正常后方能手术。
肾上腺素的拮抗剂叫“b -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美托洛尔等;去甲肾上腺素的拮抗剂叫“a -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甲磺酸多沙唑嗪等。
② 术中注意事项:手术操作必须轻柔,因为挤压肿瘤会导致肿瘤中的儿茶酚胺大量进入血液中→血压扶摇直上。而切除肿瘤后,血压可能立即降为零。因此必须在全麻下手术,这样才便于抢救;尤为重要的是,术中必须事先准备好升压药和降压药物,需要时,只需伸手调节输液器开关即可。

手术切除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标本(鹅蛋大小)
③ 术后严密观察血压:由于身体已适应了高血压状态,术后机体仍会动用升压的机制、设法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由于体内“嗜铬细胞瘤”已切除,体内升压的物质较前明显不足,因此,术后血压可能忽高忽低、很不稳定。
④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处理:如前所述,嗜铬细胞瘤有10%为恶性(癌),这类肿瘤呈树根样生长,手术难以将其彻底切除,术后需要辅以“放疗”,但是部分病人对放疗效果反应不佳,故其愈后极差。
三、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血压很高、但通过各种检查始终找不出导致高血压的病因,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对此该怎么办呢?鉴于长时间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硬化狭窄、破裂出血、大中动脉还可能形成夹层破坏…,最终导致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眼底及肾功能损害等危及健康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在不能治“本”的情况下,只能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即口服降血压药物。
常规使用的降血压药主要有两大类:
1. 钙拮抗剂,如硝苯吡啶(即硝苯地平、心痛定)、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波依定)等,这类药除了降压外,对心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冠心病、心绞痛者首选;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如培哚普利(雅施达)、氯沙坦(科素亚)、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这类药除了降血压年,对肾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者首选。
如果使用上述单一种药物效果不好,则可改用复合制剂,如缬沙坦氨氯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氢氯噻嗪”为利尿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
如果伴有心率快(>90次/分),则可加用b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如老年人伴有排尿不畅者,可加用a -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
严重高血压临时应急处理:口含硝苯地平。
本文是王平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