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平贤
王平贤 主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泌尿外科中心

继发性高血压是怎么回事?原因与诊治,如何合理选择降压药?

2248人已读

高血压是常见病症。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血压会有不同程度升高。此外,遗传、气候、海拔、精神因素等对血压也有影响,且在一天中血压常有明显波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40岁以下血压不会超过120/80mmHg;40~60岁不会超过130/85 mmHg;60岁以上不超过135/90 mmHg。如果血压长时间持续高于以上值,则视为高血压病。高血压早期一般没有症状,多于体检或无意间发现。长期高血压可损害血管及心肾等脏器,导致冠心病、中风、肾功能不全、心衰等。

不少个体(尤其是在50岁以上)表现出轻、或中度的高血压,但找不出明确原因,对此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相反,难以用药物控制的高血压、年轻人重度高血压等,其体内则很可能存在着导致血压异常升高的因素,若将其去除,血压就能恢复正常,对这种具有明确发生原因的高血压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应就诊于心血管内科,给予口服降压药治“标”;后者则需在泌尿外科、通过手术等方式治“本”。那么,哪些原因可以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发现高血压时应该去医院作哪些检查?如何合理选择降压药?不同的“继发性高血压”该怎么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30多年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力求通俗易懂地讲解,使患友能成为解决自身困惑的专家。

一、血压是如何自我调节的,哪些因素会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强度、血容量和血管壁的张力。在人体内,肾脏和肾上腺在影响和调节血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的正常“作用”出现了失误,就会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后面会分别讲解)。

肾脏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与调节血压

1. 肾内有感应血压的装置--“球旁器”,当血压降低时,球旁器能分泌肾素,肾素在血液内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最终通过提高血管壁张力和增加血容量等使血压上升,以此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倘若“球旁器”感应的血压“降低”是个假象,如“肾动脉狭窄”,“球旁器”就会错误地分泌过多的肾素,从而导致血压异常升高,即肾血管性高血压。

1571508599.png

2. 肾脏的重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和盐份,以此稳定血液的质和量。当肾脏功能减退、甚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体内则会发生钠水潴留,进而血容量↑→高血压,即肾性高血压。

1571508608.png

肾上腺对血压的调节与影响:

肾上腺是位于肾脏内上方的一对内分泌腺,约为人体的耳垂大小。其实,肾上腺与肾并无本质关联,就像人坐在凳子上一样,人与凳子没有必然联系。乳汁和唾液是流出体外的,因此乳腺和腮腺是“外”分泌腺;而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等的分泌物(叫“激素”)是直接进入血液的,所以叫“内分泌腺”。

1573151194.png

肾上腺好比是一个盘桃(蟠桃),中心的核叫“肾上腺髓质”,核外的果肉叫“肾上腺皮质”。

1571508616.png

1. 肾上腺皮质:能分泌3种激素,其中对血压影响最大的是“醛固酮”,后者具有“保钠保水”的作用,“保钠保水”使血容量↑。如果肾上腺皮质分泌物醛固酮过多(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则→高血压。

2. 髓质:肾上腺髓质是由“嗜铬细胞”组成,后者能分泌使收缩血管+心跳加强、加快的“儿茶酚胺”。如果髓质功能过强(嗜铬细胞瘤),则→儿茶酚胺↑→ 高血压。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

1. 什么是肾动脉

血液从腹主动脉经“肾动脉”流入肾脏,这些血液一方面营养肾脏、再者在流经“肾小球”(好比是一个“筛子”,对血液进入过滤)时,将废物质(如尿素、肌酐)、多余的盐和水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1571508620.png

1571508624.png

2. 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与不良后果

由于先天(肾动脉发育不良)、或者后天(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肾动脉可发生局部(多见于“入口处”)或节段性的狭窄。狭窄可发生在单侧或者双肾。肾动脉狭窄会导致以下三个不良后果:

① “肾动脉狭窄”时,肾内感应血压的 “球旁器”就会错误地分泌过多的肾素,从而导致高血压;

② 流入是肾内的血液量减少→肾组织缺少氧和养份→缺血性肾损害→肾萎缩;

③ 流经肾小球进行“过滤”的血液量减少→血中废物质排出效率↓→肾功能减退。

3. 肾动脉狭窄的诊断

① 症状:年轻人出现严重高血压;高血压越来越严重、以药物难以控制(尤其是伴有冠心病的老年人);高血压伴有尿蛋白、或肾功能不全者。针对以上病例应想到本病。

② 双肾B超+肾动脉超声血流检查:对于上述病例,应常规做该项检查(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看高血压病的专家竟然忽略了本检查)。如果发现一侧肾脏明显变小(萎缩)、肾内血流稀疏,甚至发现有明显的肾动脉狭窄征象,以上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③ 同位素肾图:如果B超显示上述异常,则应作该检查。同位素肾图简便、快速,通过判断肾血流量和肾功能,为诊断肾动脉狭窄提供另一个有力证据。

④ 抽血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多数肾动脉狭窄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均会不同程度升高。鉴于血中的“肾素”很快被转化为“血管紧张素”,如果口服 “转化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等),1小时候后,患肾过度产生的肾素就会大量堆积有血液中,此时化验血液会显示“肾素”异常升高。这是进一步怀疑肾动脉狭窄的一个重要依据。

⑤ CT肾动脉造影(CTA):如果B超、同位素肾图、肾素检测均提示肾动脉狭窄,则应行CTA作最后确诊。CTA通常能显示狭窄的部位、长度与程度。

1571508643.png

4. 肾动脉狭窄的治疗

① 放置血管支架:在放置血管的过程中,通常会先注射造影剂(肾动脉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肾动脉狭窄。放置支架后,病人需终生服用抗凝药物;

1571508654.png

② 自体肾移植:适用于狭窄位于肾动脉开口处,但由于病人自身或技术原因不能放置支架者;自体肾移植是于狭窄远端切除患肾后,将其移植于右侧髂窝。

1571508657.png

③ 患肾切除:如果肾脏因为肾动脉狭窄已明显萎缩、而对侧肾正常,对这种有害无益的肾脏可考虑切除。多用于肾血管发育不良的病例。腹腔镜下切除患肾,手术简单、创伤小;

④ 药物治疗:如果患友年龄大、身体状况差,不宜放置血管支架和自体肾移植时,可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厄贝沙坦”)。

三、肾性高血压

1. 原因:当肾实质发生慢性病变时(最常见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细小动脉狭窄等,导致肾脏成为了蔫枯的“茄子”),如前所述,肾脏好比是 “筛子”对血液进行过滤,将废物质(如尿素、肌酐)、多余的盐和水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肾实质病损→肾脏功能减退、甚至肾衰竭(尿毒症)→水钠滞留→血容量↑等→高血压。

2. 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尿毒症表现,如乏力、贫血、食欲不振、甚至浮肿等(原因:肾脏除排尿外,尚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后者作用骨髓,使之造血;血中的毒废物质刺激胃肠,导致食欲差、恶心等…)。

3. 诊断:① B超显示肾实质回声增多、甚至肾脏变小;② 抽血检查发现肾功能减退(肌酐、尿素氮↑)、不同程度贫血。

4. 治疗:① 口服降血压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② 如果肾功能损害进入了“尿毒症期”,则应行透析(血透或腹透)、或同种异体肾移植。

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

当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细胞”异常增生、甚至形成肿瘤,并且向血液中大量释放“醛固酮”,进而导致高血压时,就叫“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

1. 原醛的临床表现:由于“醛固酮”具有“排钾保钠保水”的作用,“保钠保水”导致血容量增多,进而使高血压↑。因此,“原醛”的特征为:高血压+低血钾。“钾”是人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物质,其与肌肉的运动密切相关。当血液中钾离子(k+)浓度过低时,肠蠕动减弱,心率快,轻者腹胀、恶心、便秘、肌无力,重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缺钾性肾病、瘫痪、室颤等。

3. 原醛的诊断

① 抽血查“电解质”:对高血压者,尤其是年轻人出现严重的高血压时,应常规抽血查“电解质”(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看高血压病的专家竟然忽略了此项检查),倘若高血压伴有腹胀、便秘、乏力、心率快等,更应想到本病。如果“电解质”检查显示“低血钾”,特别是伴有“碱中毒”(当细胞外k+↓时,细胞内的k+就会流出至细胞外,作为平衡,细胞外H+进入细胞内,从而导致细胞外H+↓→碱中毒)则应高度怀疑“原醛”。

② 抽血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如果醛固酮明显高于正常、且肾素显著低于正常(或者:醛固酮/肾素→异常↑)则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原醛”。这是因为,如果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所激发的醛固酮↑,必伴有肾素↑,而 “原醛”导致的醛固酮↑,肾素是不会升高的,相反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负反馈机制,→ 肾素↓。

③ 双侧肾上腺CT扫描:如果显示肾上腺区域有新生物、或者一侧或双侧肾上腺明显增大,则有理由相信该肾上腺的改变应该就是导致醛固酮↑的原因。

1571508665.png

3. 原醛的治疗

高血压患者,检查发现k+↓ + 血浆醛固酮↑,如果CT显示肾上腺区域有新生物、或者一侧或双侧肾上腺明显增大,那么均应该手术切除新生物、或明显增大的一侧肾上腺。现在普遍采用微创手术,该手术简单,损伤小、恢复快,但术前准备很重要,否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① 手术前的治疗准备:纠正高血压、低血钾。“安体舒通(螺内脂)”是醛固酮的拮抗剂。因此术前要口服安体舒通+氯化钾,待血压和血钾恢复、或接近正常后方可手术。

② 手术:在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新生物、或明显肥大的一侧肾上腺。

③ 药物治疗:如果高血压患者检查发现k+↓ + 血浆醛固酮↑,但是CT检查双侧肾上腺正常(肾上腺区域无新生物、双侧肾上腺亦无明显增生),这种情况(犹如有犯罪现场,没有找到“凶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此类患者只能使用药物治疗,即长期口服安体舒通+氯化钾。

五、嗜铬细胞瘤

如前所述,肾上腺的中心组织叫“髓质”,髓质是由 “嗜铬细胞”组成。此外,沿脊柱两侧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内亦有嗜铬细胞。当某些嗜铬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肿瘤时,就叫“嗜铬细胞瘤”。

1571508671.png

① 90%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10%起源于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节”;② 90%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10%为恶性(癌);③ 90%的“嗜铬细胞瘤”为单侧,10%为双侧。

1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能分泌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肾上腺素”除了引起血管收缩外,还可以导致心跳加强、加快。当人体处于危急状态(如大量失血)、或受到惊吓(如走夜路时,突然看到脚旁有一条毒蛇)时,肾上腺髓质就会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机体则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

当嗜铬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嗜铬细胞瘤”时,“嗜铬细胞瘤”就会无节制地分泌“儿茶酚胺”,后者若是突然大量进入血液,患友就会表现为急剧的头昏头痛、血压骤升、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如果“儿茶酚胺”持续进行血液,则表现为持续高血压…。

剧烈运动、体位改变、情绪激动、咳嗽等都可能诱使“嗜铬细胞瘤”向血液中释放“儿茶酚胺”。

2.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① 症状:若年轻人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尤其是反复急剧头昏头痛、心跳加快,检查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时,应想到本病。

② B超、CT检查:如有上述症状,则应行腹部B超检查,重点观察双侧肾上腺区域有无新生物。当出现了高血压症状时,嗜铬细胞瘤通常为“花生米~鹅蛋”大小。如进一步行CT检查,则在CT片上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和大小。

1571508676.png

如前所述,有10%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经节”,因此,对于患有严重高血压的年轻人,应行“胸部+腹部+盆腔”的CT扫描,以观察脊柱附近有无新生物。

③ 测定24小时尿中VMA:嗜铬细胞瘤的本质是血中的“儿茶酚胺”异常升高了。鉴于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随时在发生变化,因此抽血检测“儿茶酚胺”意义不大,但其代谢产物“VMA”是从尿液中排泄的,若收集24小时尿,测定尿中VMA的总量就可判断血液中儿茶酚胺是否异常升高。但当嗜铬细胞瘤处于“静止”状态时,尿中VMA也是正常的,因此,即便尿VMA正常,也不能排除嗜铬细胞瘤,故应多次复查。

3.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如果高血压的患友检查发现其肾上腺区域有新生物,无论VMA是否升高,均应手术切除新生物。现在普遍采用微创手术,该手术简单,损伤小、恢复快,但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尤为重要,否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① 手术前的治疗准备:患者虽然血压高,但血容量是不足的,这是因为其血管是处于痉挛的收缩状态,当嗜铬细胞瘤去除后,就会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因此,术前应使用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拮抗剂。使血压降至接近正常后方能手术。

肾上腺素的拮抗剂叫“b -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美托洛尔等;去甲肾上腺素的拮抗剂叫“a -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甲磺酸多沙唑嗪等。

② 术中注意事项:手术操作必须轻柔,因为挤压肿瘤会导致肿瘤中的儿茶酚胺大量进入血液中→血压扶摇直上。而切除肿瘤后,血压可能立即降为零。因此必须在全麻下手术,这样才便于抢救;尤为重要的是,术中必须事先准备好升压药和降压药物,需要时,只需伸手调节输液器开关即可。

1571508680.png

③ 术后严密观察血压:由于身体已适应了高血压状态,术后机体仍会动用升压的机制、设法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由于体内“嗜铬细胞瘤”已切除,体内升压的物质较前明显不足,因此,术后血压可能忽高忽低、很不稳定。

④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处理:如前所述,嗜铬细胞瘤有10%为恶性(癌),这类肿瘤呈树根样生长,手术难以将其彻底切除,术后需要辅以“放疗”,但是部分病人对放疗效果反应不佳,故其愈后极差。


六、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血压很高、但是通过各种检查始终找不出导致高血压的病因(包括:血钾、醛固酮等均正常,无肾上腺肿瘤或增生,未发现肾动脉狭窄征象等),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对此该怎么办呢?鉴于长时间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硬化狭窄、破裂出血、大中动脉还可能形成夹层破坏…,最终导致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眼底及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不能治“本”的情况下,只能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即口服降血压药物。

常规使用的降血压药主要有两大类:

1. 钙拮抗剂,如硝苯吡啶(即硝苯地平、心痛定)、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波依定)等,这类药除了降压外,对心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者,降血压首选钙拮抗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如培哚普利(雅施达)、氯沙坦(科素亚)、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这类药除了降血压外,对肾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对伴有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者,首选该类降压药。“安体舒通(螺内脂)”是醛固酮的拮抗剂,对于醛固酮异常升高的“原醛”患者,应使用“安体舒通(螺内脂)”作为降压药。

如果使用上述单一种药物效果不佳,则可改用复合制剂,如缬沙坦氨氯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氢氯噻嗪”为利尿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


如果高血压伴有心率快(>90次/分),则可加用b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如果老年人高血压伴有排尿不畅,可加用a -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


如果严重高血压、需要临时应急处置,可口含“硝苯地平”。


王平贤
王平贤 主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泌尿外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