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硬化有什么危害
动脉硬化的危害可以归纳为阻塞动脉管腔和破坏动脉壁两大类,前者导致“缺血”,后者则导致“出血”。
缺血性损害 动脉管腔阻塞包括原位阻塞和远处阻塞两种情况。
原位阻塞:随着血管壁脂质的沉积和斑块的形成,动脉管壁逐渐硬化,管腔逐渐变窄。但身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有明显症状。随时时间的累积,斑块逐渐阻塞血管,流到相应脏器的血液慢慢减少。当血流量严重下降,脏器无法从血液中得到足够的氧和养料时,就会导致脏器功能下降,甚至坏死。这就是所谓的“原位阻塞”,即发生在粥样硬化斑块原位的阻塞。
远处阻塞:斑块表面常有小溃疡,导致血小板在溃疡处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在血流冲刷下,附壁血栓和斑块碎屑可能脱落下来,并随着血液“随波逐流”,飘向远方。由于从心脏到外周,动脉越变越细,这些漂流的“杂物”会在某处动脉内被卡住,形成所谓的“远处阻塞”。
以上两种阻塞都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危害人体健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是大家最熟悉的,它会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对于颈部、颅内和下肢等动脉硬化狭窄,人们往往并不熟知。其实,这些动脉发生硬化狭窄时,其所供应的脏器也会和心脏一样,产生各种缺血性表现。
比如,供应脑部的颈动脉和椎动脉发生硬化狭窄后,可引起脑缺血,甚至脑梗死,症状包括头昏、黑朦、记忆力下降、偏瘫等。
出血性损害
动脉壁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后,管壁的强度和韧度减弱,弹性降低,会发生破裂出血,如脑动脉破裂引起脑出血等。此外,薄弱的动脉壁也可能会发生鲜为人知的“延迟性出血”,即动脉瘤和动脉夹层等。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很快、压力很高,薄弱的动脉壁好比是一道“危堤”,随时可能在澎湃的动脉血流冲击下发生“决堤”,最终导致出血。
本文是冯学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