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付来华 三甲
付来华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骨科

引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可能的病因与机制

2519人已读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黑色素瘤细胞来源于神经外胚叶组织的神经嵴。

流行病学:皮肤黑素瘤表现为色素性皮损在数月或数十年中发生明显改变。恶性黑色素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欧美国家白种人群的发病率较高为10-15/10万,各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该病有明显增加趋势,白种人为著,尤其以美国西南部地区、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为恶性黑色素瘤的高发地带。美国在198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黑色素瘤)新发病例达到约27000人,死亡6000人,五年间的患病人数增加明显,达到年增加5%-10%,成为该地区发病率上升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而在全球的多个学会的数据显示,每年新诊断为黑色素瘤的患者遍及世界各地并以发病率每年3%~8%的比例增多。黑色素瘤正成为皮肤的首位致死性疾病。

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在50%以上的家族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检测到了抑癌基因P16突变。99%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基因突变及遗传因素作用的积累有关。一些研究资料提示,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I.痣细胞痣恶变

皮肤黑色素瘤的细胞来源于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而非所谓交界型痣细胞。据统计,发生于躯干或四肢(掌、跖除外)的黑色素瘤皮肤黑色素瘤的细胞来源于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而非所谓交界型痣细胞。据统计,发生于躯干或四肢(掌、跖除外)的黑色素瘤为35%~50%,与原先皮内型真皮内痣细胞有关。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可起源于表皮中原有的黑素细胞和某些原已存在的先天性(常为大的,如先天性巨痣)和后天性皮内型痣细胞痣。但约1/3 MM患者无痣细胞痣史,如Clark(1969)曾在组织学上观察两组病例(各为209例和60例),分别仅有20例(9.6%)和5例(8.3%)与痣细胞痣有关。再者,黑色素瘤发生面和头皮等曝光部位,这不是痣细胞的好发部位。但任何痣包括色素性皮损,当突然发生增长加速,色素增深或变浅,周围出现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发痒、刺痛、表面出现鳞屑、分泌、结痂、破溃、出血、脱毛,近旁出现卫星结节,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区域淋巴结增大时,都应考虑是开始恶变的指征,需要严加注意[14]。

II.紫外线辐射反复照射

290~320nm波长的紫外线在引起皮肤致癌性改变中发挥一定作用,同样在黑色素瘤的发病中也有重要的影响。长期照射不仅可导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且可引起其质的变化。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与阳光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有关。据以色列统计,农业工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每年15.4/10万)较城市(每年1.7/10万)高;海岸地区(每年3.5/10万)较山区(每年2.0/10万)高[4]。

III.种族

白种人比有色人种的黑色素瘤发病率高。美国白种人的发病率每年可高达42/10万,而黑种人每年仅为0.8/10万[1.2]。

IV.遗传患者家族成员中易患本病。

Anderson(1971)报道22个家族中有74例患者。也有报道同卵双生患者。家族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一般早10年左右。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50%可发生本病[15]。

V.外伤与刺激

本病常发生于头皮、手掌、足底等经常遭受摩擦部位,不少年轻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点痣”史。有人统计10%~60%患者有外伤史本病常发生于头皮、手掌、足底等经常遭受摩擦部位,不少年轻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点痣”史。有人统计10%~60%患者有外伤史,包括压伤、刺伤、钝器伤、拔甲、烧伤或X线照射等。

VI.病毒感染

有人在田鼠和人的MM细胞中发现病毒样颗粒。

VII.免疫反应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另外,可有自行消退现象,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免疫反应有一定关系。


付来华
付来华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