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发性震颤心理障碍问题
特发性震颤(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特发性震颤患病率为0.35%~4%,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可达6.30%。特发性震颤以4~12Hz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双侧上肢和手更为显著,可累及头部、下颌、声音等,亦有部分患者下肢、面部、舌受累;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双侧肢体受累,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不对称,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出现震颤。情绪紧张可以加重震颤,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如持物、写字、倒水等。
据文献报道,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严重者可于疾病后期出现步态障碍和共济失调,震颤可出现于单一部位,部分患者症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趋于相对稳定,亦有部分患者随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累及其他部位。早期关于特发性震颤的研究仅关注运动症状,认为其是一种单一症状的良性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关于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表明,除运动症状外,患者亦可出现非运动症状(NMS)。
传统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心理改变源于震颤影响日常生活和执行能力。近年来,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心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报告显示3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存在继发性社会焦虑,且焦虑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而与震颤严重程度和患病时间无关联性。特发性震颤患者焦虑评分高于正常对照者。约3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存在社会焦虑,且焦虑程度与震颤严重程度无关联性。特发性震颤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患者因担忧震颤症状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而焦虑。
(2)焦虑症状与抑郁症状并存。
抑郁症状是影响特发性震颤患者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被认为是继发于日常功能损害或社交活动中个人负面情绪的影响。抑郁症状可能先于震颤症状出现,而非震颤症状的继发性影响。研究还指出,特发性震颤患者主观的抑郁主诉和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均较正常对照者频繁。与此同时,回顾性研究结果亦显示,抑郁症状先于震颤症状出现,提示抑郁症状可能是疾病本身的早期表现之一,而非震颤导致的继发性心理反应。
本文是陈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