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纪轻轻30岁左右得了心脏瓣膜病,感觉症状也不重,到底要不要选择开刀?
最近门诊连续接诊了几位年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都在30~40岁左右的年纪,瓣膜病变都达到了中重度,也开始出现了胸闷、体力下降的症状,但对于要不要开刀,始终难以下定决心。
那么对于年轻人的心脏瓣膜病,到底该不该积极手术治疗?
每个人在选择手术前,都应在心里假想一杆天平,一边是风险,一边是疾病。
当疾病本身对个人的影响远高于手术风险时,那就应该毫不犹豫选择手术。但对于患有心脏瓣膜病的年轻人,这杆天平似乎有点左右摇摆。很多年轻的瓣膜病患者即使瓣膜病变达到了中重度,由于心脏自身的代偿,可能症状并不明显,对于生活影响较小。此时选择手术,表面看起来似乎风险更高。毕竟临床上很多最终选择心脏手术的,都是病情拖到不能再拖的无奈之举,甚至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最后一博。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伴随着疾病的进展,其实手术风险也是在不断增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把你带离年轻气盛的壮年,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心脏本身的代偿也逐渐不堪重负。年轻时的打拼逐渐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体重涨了,血压高了,血脂升了,此时再接受心脏手术,风险势必远远高于年轻时的自己。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几岁大小孩子的主动脉质地和弹性极佳,面对手术创伤恢复极快。而一个80岁患有“三高”的老人,那满是斑块附着的主动脉,单是手术中插个主动脉灌注管就可能诱发夹层危及生命,手术风险骤升,更别说手术后恢复的时间和手术效果了。
年轻人得了心脏瓣膜病,首先要去咨询专业的医生,了解自己瓣膜病变的类型和可选择的治疗策略。如二尖瓣单纯的腱索断裂可能只需要微创修复即可,不需要更换瓣膜,手术创伤小,却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可以选择尽早手术。至于一些需要换瓣膜的情况,年轻人一般推荐更换机械瓣,那就面临了终身吃药的问题。所以在症状不严重,心功能恶化不明显的前提下,尽量推迟手术时间反而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想要推迟自己的手术时间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戒掉烟酒,低盐低脂健康饮食,平时只能参与一些慢走瑜伽等轻体力活动,需要密集的复查和随访监测疾病的进展。当然,自我感觉也是决定手术与否的关键。当心功能明显下降,出现活动后气喘胸闷,下肢水肿,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要考虑及时手术治疗了。
不过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包括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在内的许多心脏手术都可以在微创胸腔镜下完成,这就避免了胸骨正中长切口,也能满足年轻人对于切口美观的要求。当然并不是每个心脏外科医生都擅长微创手术治疗,在就医前最好知悉医生的技术特长和方向。
在临床工作中,还遇到一些极端的病例,比如女孩十几岁得了风湿性瓣膜病,原则上应更换机械瓣,但考虑到生育需求(孕妇服用华法林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患者主动选择先更换生物瓣,等生育后生物瓣达到使用年限再返院更换机械瓣。这种二次手术的创伤和风险是巨大的,但年轻人的诉求也是需要考虑的,作为医生也应更为人性化的看待问题,而不是死板的依照疾病治疗指南来执行。
选择给年轻人做心脏手术,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面临巨大的心理考验。作为心脏外科医生,除了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更要考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术后生活质量的追求,在风险与疾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在最合适的时机选择手术,用手术刀重新赋予年轻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是刘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