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口罩不够,洗洗再用,能行不?
本文转载自我院足踝外科青年才俊 任昊旸医生。
当下疫情形式严峻,“物资”相对匮乏,想必各位朋友手头上的口罩贮备快见底了吧。网络上不少朋友分享了各种消毒,清洗口罩的方法和实践,有用紫外线灯烤的,酒精喷洒浸泡的,洗洗晾晒的,同时也许多热心专家出来指正纠错,那么口罩到底能不能消毒重复使用呢?答案是可行的。秉承“有比没有好”,“戴比不戴好”,“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抓住主要矛盾”的指导思想,作者认为口罩经过正确的处理是可以再次使用的,本文阐述如有谬误之处敬请留言斧正!
大家知道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佩戴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所以说戴口罩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保护他人,实在是利人利己。目前主流的防护口罩的种类主要有:
1.一次性医用口罩。
2.医用外科口罩,符合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生产标准,朋友们选购时候千万要认准这个生产标准,拒绝“标题党”。
3.N95/KN95防颗粒物口罩,关于这两种口罩的区别仅仅在于生产标准不同,防护效果是等同的。国标GB2626-2006,美标NIOSH,如图:

N95/KN95两者同为对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至于图表中其他型号口罩,朋友们也不必纠结,主流选购N95/KN95系列即可。测试表明该类型口罩可以阻挡0.3微米级的颗粒物,那么新型冠状病毒的个头多大呢?答案是直径0.125微米左右,但是大家不必惊慌,病毒颗粒通常依附在飞沫和粉尘中,体积将大大增加。例如打喷嚏产生的飞沫的直径在0.5-12微米左右,口罩可有效阻挡。
4.医用防护口罩,市面上主要是3M公司的1860系列与9132系列口罩,为蓝绿色外观,同样为N95级防护,关于其与普通N95/KN95口罩的区别,作者查阅了官网相关产品介绍,推测医用防护口罩是在N95基础上经过了更严格的医学防护测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以下图片引用自人民日报:

前些天作者回了趟家,见到阳台上晾晒着几个口罩,原来老妈担心口罩不够,不舍得丢,洗干净准备下次再用。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也太外行了吧,一次性口罩怎么能洗洗再用呢,太不卫生了,遂随手将口罩丢弃了。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医疗物资相对短缺的情况持续,据工信部报道称我国医用N95口罩日产能约60万个,国家将统一调拨统一管理,普通百姓购买怕是暂时无望了。那么口罩的重复使用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开篇我们也列举过网友的一些消毒方法,确实是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位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也在微博上进行了一番纠错:

上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口罩静电过滤层经清洗会失效。以KN95/N95口罩为例,佩戴至多8小时左右,口罩内静电过滤层将吸满粉尘而失效,无论清洗消毒是否会将其破坏,其失效均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也无需逆转它,因为即便静电过滤层失效,KN95/N95口罩从结构上仍具有至少相当于医用外科口罩的防护能力。
2.由于口罩自身的疏水结构存在,我们也不必致力于将口罩里里外外彻底洗干净。酒精具有破坏性,不应使用。
3.显然不可以用紫外线烤灯消毒。
4.居家条件下无法彻底消毒,但其实我们不需要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把矛头指向新冠病毒即可。
5.出入医疗场所等人员密集、潜在污染重的地方,所佩戴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我们知道新冠病毒除了怕紫外线、怕酒精以及乙醚、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外,它还挺怕热,56℃下30min就可将其灭活,简单有效。作者推荐将使用过的、相对清洁的KN95/N95口罩浸泡于温热的水中(56℃以上)半小时以上,达到精准杀灭新冠病毒的目的。可能有人要问了,你不是刚说口罩有疏水结构吗,用水怎么泡得透,注意,在这里水的作用是加热,不是清洗,建议容器加盖,或者压重物将口罩完全浸没水下。至于水温如何确定,最好是使用水温计测量,或者家中热水器设定60℃以上,多次加入热水维持水温,有经验的朋友甚至可以凭烫不烫手来估算,作者暂时也没想到很好的解决方案。至于能不能直接沸水煮开,因为口罩材料的热稳定性不明确,暂不推荐,也请知情的朋友指点。
特别注意(必读):1.本方法称不上消毒,仅仅针对新冠病毒做了灭活,是为抓主要矛盾。2.经本法处理的口罩,清洁干燥后仅限原佩戴者再次佩戴,以免传播其他疾病。3.因不明确本方法处理后对口罩防护性的影响,处理后的防护等级一律按降级认定,即KN95/N95口罩经处理可视作医用外科口罩使用,故作者仅推荐本法处理KN95/N95级口罩,实在是无奈之举。最后祝大家健康平安,新年快乐!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