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孤立肾
由于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因素导致一侧肾缺失,对侧肾称为孤立肾。孤立肾分先天性孤立肾与后天性孤立肾。先天性孤立肾患病率约 0. 5‰ ~ 2‰,左肾缺失的发病率较高,同年龄段的男性患 病率高于女性,常伴随其他系统发育畸形。获得性孤立肾多由于后天原因造成的一侧肾脏切除所致。 因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孤立肾早期阶段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尿检及肾功能指标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随着残肾代偿性肥大和高滤过,肾小球旁器增生分泌肾素,进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共同导致高血压、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甚至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
先天性孤立肾在肾脏发育过程中,导致单肾缺失的致病基因和环境因素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如 HNF1B、PAX2、 Wnt 家族、Wt1 和 DSTYK 等基因发生突变,孕产妇疾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早期服用药物均与孤立肾的发病有关。 泌 尿 、生 殖 系 统 在 胚 胎 发 育 上 具 有 同 源性,故常伴有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如子宫、输卵管、精囊、附睾等异常或缺失。获得性孤立肾包括先天性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肾脏肿瘤、肾结核、肾结石、外伤、活体肾脏捐献、外伤致一侧肾脏破裂等原因切除的一侧肾脏,导致体内只有一个肾脏。
先天性孤立肾患者早期往往没有临床症状,一般多数于体检时发现,获得性孤立肾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残留的一侧肾脏由于要应对机体的生理代谢需要,不得不承担着双倍的工作,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升高,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同时对药物、缺血等因素更为敏感。如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肾脏病高危因素,则后期出现慢性肾脏病的机率会显著增高;如手术前已经患有慢性肾脏病,摘除一侧肾脏后,可能会出现慢性肾脏病的进一步进展。因此需要对孤立肾患者的肾脏进行保护。
如何保护孤立肾:首先重视定期体检,做到有规律的随访;对因治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积极保护残肾功能,防止肾脏进一步损伤;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冒和扁桃体炎、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等;禁烟禁酒,控制蛋白及盐的摄入,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合理的膳食、适度的运动;保持积极的心态;肿瘤相关孤立肾需多系统评估及治疗原发病;外伤或移植相关孤立肾按照慢性肾脏病进行管理及随访。
孤立肾血压的控制:孤立肾患者因肾脏高滤过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高血压发生率较高,需积极降压,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可控制血压或蛋白尿,减轻肾脏负担,但需谨慎使用,密切关注血肌酐及血钾的变化,避免大幅度波动导致的肾功能恶化及电解质紊乱。
孤立肾患者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表现,甚至逐渐进展至需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目前其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尚未完全阐明,需进一步探索。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好。孤立肾患者作为各种急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倍呵护肾脏。只要坚持定期随访,一旦孤立肾出现问 题,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残余肾功能,改善孤立肾患者的长期预后。
本文是成水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