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唐红平 三甲
唐红平 主任医师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喘息不等于哮喘!关于婴幼儿喘息的几个问题

3271人已读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五彩缤纷的花儿竞相开放,美极了!但是家长们可不要大意,由于季节的交替,气温的不稳定,天气忽冷忽热,使孩子的免疫力下降。加上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增加,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而且婴幼儿喘息在春季也是高发的季节。

1582850644.png

这几天的义诊中,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随之出现“我的孩子一感冒就喘?”“我的孩子总是喘息反复不好,每个月都要发作,会不会发展成哮喘啊?”

今天我们就谈谈关于婴幼儿喘息这个话题。

1,什么是喘息?

喘息(wheezing):是婴儿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由于有可能日后发展成哮喘,也是家长和儿科医生共同关注的临床问题。有资料显示:50%的婴幼儿至少有2次或2次以上的喘息发作;生后前3年喘息的婴幼儿中有40%的喘息持续到6岁。在婴幼儿喘息的患儿中有2/3在6岁前症状消失,1/3的反复发作并大部分进展为哮喘。一项对6265例婴儿的纵向研究显示26%的婴幼儿在生后18个月至少有一次喘息。

美国1988-1994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在2-3岁儿童中喘息的发生率为26%,在9-11岁儿童中为13%。

1582850644.png

2,那么,孩子喘喘喘是不是就一定会是哮喘呢?

错!喘息(wheezing)不等于哮喘(asthma)特别是越小的孩子诊断越需谨慎。

3,哪些原因可以引起婴幼儿喘息呢?

⑴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而导致喘息。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占引起喘息性疾病病毒的78.2%,此外引起喘息的病毒还有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肠道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2005年新发现的博卡病毒等感染也与毛细支气管炎有关。

⑵除病毒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导致喘息。

⑶其它原因:过敏因素、父母吸烟、早产儿、肥胖、空气污染、气管内异物吸入、支气管淋巴结核等。

Yin等2018年对701例小于4个月下呼吸道炎症的婴儿随访1年,发现快速的体重增长是导致早期喘息的高危因素之一。

因此明确婴幼儿喘息的原因、然后进行合理的干预,对于降低其日后发展为哮喘的可能,改善其预后,变得尤为重要。

4,喘息与哮喘究竟什么区别呢?

首先是发病机制的不一样:病毒感染相关性喘息是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而哮喘的免疫学基础是Th2细胞为主导的免疫反应,气道存在以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与为主的气道慢性过敏性炎症。也就是说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哮喘的治疗也应尽早开始!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

5,既然喘息不等于哮喘,为什么有的孩子反复喘息发作不愈呢?

许多婴幼儿的喘息与感染后的一过性气道高反应有关,一般至少持续3周,有的患儿可达6-8周。有研究报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治愈后仍出现反复喘息,喘息发作以病后1-2年最为频繁,最多可达10余次。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孩子治愈出院后不久又喘息发作。

6,如何来区分婴幼儿喘息呢?

5岁以下的儿童喘息的分为3种临床表型:

⑴早期暂时性喘息:无气道高反应性。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随年龄增长肺逐渐发育成熟,大多数3岁之内症状消失。

⑵早期起病的持续性早发喘息:也就是病毒感染相关性喘息,其反复喘息可持续到3岁以上,一般在学龄期缓解,少数患儿12岁仍有症状。

⑶迟发性喘息/哮喘:又分为早发性(即喘息症状开始于3岁以前)和晚发性(即

喘息症状开始于3岁以后)两种。患儿常有典型的过敏史如湿疹或吸人性过敏原过敏。存在典型哮喘的病理改变。该类型患儿症状常会持续到成年。

7,怎样来鉴别孩子是不是哮喘呢?

由于婴幼儿喘息的疾病种类繁多,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是否存在哮喘危险因素以及治疗的反应性。

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 6年版)提出关于 5岁及以下喘息发展为哮喘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哮喘预测指数(API):

1582850645.png

有资料显示,API阴性的95%不会发展为哮喘。因此,给医生提供这些病史很重要。

⑵,指南还指出如具备以下5条也有利于哮喘的诊断

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

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

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

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抗哮喘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又复发

1582850646.png

还可通过辅助检查如: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呼出气NO、过敏原检测等检查协助诊断。

因此,无论是喘息还是哮喘,需要医生不断观察诊断、评估、治疗、再评估的过程。不同的孩子可能治疗的方法、疗程不一样。

参考资料:1,Yin et al. BMC Pediatrics (2019) 19:35

2,Martinez FD, Wright AL, Taussig LM, Holberg CJ, Halonen M, Morgan WJ.Asthma and wheezing in thfirst six years of life. The group health medicalassociates. N Engl J Med. 1995;332(3):133–8.

3,Zhai et al. 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9) 45:19

4,罗运春等中华儿科杂志1999 年 9月第 37 卷第 9 期

5,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 6年版)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3):167-181


唐红平
唐红平 主任医师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