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s,ACP)一直被认为是来自上颌窦内囊肿或息肉的增大,经自然口或鼻囟门突出上颌窦外,再沿中鼻道向后垂落到后鼻孔甚至鼻咽部。儿童及青年人多见,男陛多于女性,以多见单侧发病。ACP约占全部鼻息肉的约4%~6%。病因不清,和感染及过敏关系密切。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上颌窦发育过程中在窦口附近形成的黏膜折叠,这一黏膜折叠处受到中鼻道窦口复合体气流的影响形成后鼻孔息肉,向窦外生长,脱垂到后鼻孔。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患儿由家长发现儿童睡眠打鼾、鼻通气欠佳而就医。部分息肉过大者可出现发音含混不清症状。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儿童检查不配合,导致儿童后鼻孔息肉易被忽视或误诊。一旦发现儿童单侧持续性鼻塞、打鼾、张口呼吸、发音含混、单耳听力下降者,应行儿童鼻内镜检查,了解有无ACP发生,必要时需要行鼻窦CT检查进一步了解鼻窦情况。
检查:前鼻镜检查可以发现鼻腔或中鼻道息肉样肿块,大的息肉可延伸至鼻咽部。后鼻镜检查见息肉呈半透明、淡红色或灰白色的息肉位于后鼻孔或鼻咽部。有时候息肉可以很大,阻塞整个鼻咽部,甚至延伸至软腭以下,张口即可看到。鼻内镜检查通常可明确诊断,息肉样肿块原发于上颌窦,然后以细长茎蒂经自然孔或上颌窦副孔出上颌窦后垂入后鼻孔,上颌窦内病变多为黏膜潴留囊肿。鼻窦CT扫描显示上颌窦为软组织密度影,可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类圆形的软组织影,经中鼻道与鼻腔或中鼻道软组织连续;无骨质破坏或膨胀。
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及CT即可确诊,CT是“金标准”。
治疗:手术治疗为原则,鼻内镜下切除息肉,清除在上颌窦的根蒂部黏膜。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有报道术后复发率高达11%。随着鼻内镜手术的进步,对后鼻孔息肉根蒂部彻底切除,使得目前后鼻孔息肉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复发率大有下降。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