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门湿疹
中医病因:中医认为肛周湿疹多因风、湿、热邪留滞肌肤,或饮食伤脾,脾为湿困,运化失司,或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
【西医病因病理】
肛门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原因虽不确定,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变态反应 其诱因有:①摄取了致敏的食物(鱼、虾、蟹、蛋等)或致敏性药物;②局部病变的刺激,如痔、肛裂、脱肛、肛管上皮缺损、肛门失禁等;⑥患者自身的组织蛋白在其体内或体表经过—种复杂过程,使患者皮肤发生自体敏感作用;⑨湿、热.月光、丝织品、毛织品、外用药物的刺激;⑥刺激性食物,如葱、蒜、酒等辛辣性食物的刺激。
2.精神情绪障碍 常见的如过度劳累、紧张、忧郁、失眠等神经精神性疾病。
3.其他 营养失调、消化不良、胃肠疾病、内分泌失调、肠道寄生虫、肝肾功能不全等均可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按其病程和皮损情况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 发病急,起初可见肛门部皮肤发热,潮红、肿胀,面积可大可小,形态多种多样。一般界限不清,可逐渐向健康皮肤蔓延,称为红斑性湿疹;随着病程的发展,在潮红或其周围健康的皮肤上,可出现散在或密集的米粒大小的丘疹,数量多少不定,称为丘疹样湿疹;若炎症继续发展,则丘疹充满桨液,变为疱疹或水疱,称为水疱性湿疹;水疱感染后,其内形成脓疱,称为脓疱性湿疹;经过搔抓,脓疱或水疱破裂后,则存浆汁和脓液流出,出现潮湿和糜烂,称为糜烂性湿疹;当渗出液干燥后,形成粘着的痂皮,称为结痂性湿疹;经治疗后,各型湿疹的炎症现象逐渐减轻,受累的皮肤覆以白色细微的糠粃状脱屑,称为鳞屑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或治疗不当,拖延时间长,各种皮疹的炎性症状减轻并出现鳞屑,结痂等,称之为亚急性期。
3.慢性湿疹 急性亚急性湿疹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慢性湿疹。其特征为水肿及炎症减轻,干燥、呈棕红色成带灰色,浸润及变厚更为明显。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该疾病主要依据上述各型皮损的特点和病程发展变化等来诊断。肛门湿疹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肛周派杰氏病 好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①起病慢,病史长,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4年左右。②肛周顽固性瘙痒为最初的常见症状,局部用皮质类固醇药物不能缓解。③病变起初为肛周丘疹或鳞屑状红斑,逐渐扩展为浸润斑,肛周潮红,类似湿疹,以后形成溃疡,边缘高起,界限清楚,表面有粘腻黄色渗液,后结黄痂,溃疡长期不愈,有灼痛感。④若累及肛管黏膜,多伴发直肠癌;累及尿道或宫颈,易发生尿道癌或宫颈癌。
凡肛周湿疹斑伴顽固性瘙痒,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不能缓解,应高度怀疑本病。有下列表现应引起注意:①肛周溃疡长期不愈,并排除其他疾病可能。②有肛周损害伴有直肠癌、尿道癌或官颈癌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
2.表浅真菌感染 股癣蔓延至肛周,其皮损类似本病,类固醇不能缓解症状,但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刮屑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
3.肛周Bowen病 为肛周表皮内鳞状细胞癌,组织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职业特点、既往病史、过敏状态等,尽量避免可疑的过敏源,并避免再刺激。
(二)中医中药治疗
1.湿热浸淫
证候:肛周皮肤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可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
治则:清热利湿,凉血疏风。
方药:萆薢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萆薢10g、黄柏10g、牡丹皮10g、泽泻10g、生薏苡仁10g、苦参10g、龙胆草10g、黄芩10g、茯苓10g、苍术10g、生甘草6克。
2.脾虚湿盛
证候:本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症见皮损色暗或淡红,水疱不多,但滋水淋漓,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尿少,苔白腻,脉滑。
治则: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苍术12g、白术12g、陈皮10g、猪苓10g、徐长卿20g、泽泻10g、车前草15g、薏苡仁10g、生甘草6g。
3.血虚风燥
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症见皮损肥厚,角化皲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常伴有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养血疏风,除湿润燥。
例方:四物消风散加减。
常用药:生地黄15g、白芍15g、当归10g、丹参20g、鸡血藤15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萆薢10g、茯苓10g、生甘草6g。
(三)止痒剂和抗组织胺药物的应用
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每次10ml,每日1次,严重者可加地塞米松5mg。口服盐酸苯海拉明、扑尔敏、斯特林、异丙嗪等有助于止痒,加服安定等镇静类药物,有助于增加疗效。
(四)局部用药
1.急性期 可用5%醋酸铝溶液、3%硼酸、1:8000高锰酸钾,野菊花煎剂湿热敷。湿热敷后,再用炉甘石洗剂干燥收湿。
2.亚急性期 可用硼酸氧化锌软膏、氧化锌油、考的松软膏、肤轻松软膏或撒布滑石粉等。
3.慢性期 可用2~10%硫磺煤焦油软膏,考的松软膏等。此外,可用中药青黄散粉末,患处湿者则干搽,干者用香油调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