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少华 三甲
陈少华 主管康复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康复医学科

跟痛症病理机制

1386人已读

(1)足跟内高压 跟骨高压是指跟骨内压力高而产生的跟部疼痛, 由于跟骨由海绵样松质骨构成, 髓腔内静脉窦大, 且跟骨处于身体最低处, 受重力影响, 动脉易注入而静脉回流困难。

(2)小神经根卡压 近年来有报道认为足踝部细小神经、特别是足底小趾展肌神经支卡压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 跟骨骨刺、跟 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无菌炎症刺激和增生性压迫足跟部皮神经, 便可产生足跟痛。

(3) 脂肪垫老化 足跟部皮肤厚, 具有特有的脂肪垫, 以缓冲压力, 减轻 震动, 脂肪垫是许多自真皮伸展至跟骨下面纤维隔, 形成许多小房, 每个小房又由斜形及螺旋形排列纤维带所加强, 小房中充盈有特殊弹性的脂肪组织以抵抗压力。 由于久病或长期卧床, 足跟部皮肤及脂肪垫呈废用性萎缩, 感觉过敏, 病人站立行走出现跟部疼痛。

(4)跟骨骨刺症多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分的前缘。 由 于跖腱膜和足底肌在其附着处受到反复牵拉引起慢性损 伤性炎症, 炎症刺激进而诱发骨刺形成。 有时跟骨骨刺并 无症状, 当骨刺方向与着力点成斜角时, 才会出现足跟痛 。

(5)足部炎症 如跟骨的滑囊炎、腱膜炎、肌腱炎、骨膜炎等。 位于跟骨的内结节接地面大, 承负体重, 跟部经常撞地, 或经常站立, 或在硬地上行走, 在跟骨内结节下可发生一滑囊, 滑囊 刺激神经可引起疼痛。 在跟骨后方跟腱止点的前后方各 有一滑囊, 后方滑囊在跟腱与皮肤之间;前方滑囊在跟腱 与跟骨后方, 长期反复挤压、摩擦, 引起跟腱及滑囊充血、 水肿、浆液性渗出、纤维性增生, 使囊壁增厚, 跟腱周围粘 连, 引起慢性无菌性炎症, 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提踵时疼痛加重。


陈少华
陈少华 主管康复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