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痛症病理机制
(1)足跟内高压 跟骨高压是指跟骨内压力高而产生的跟部疼痛, 由于跟骨由海绵样松质骨构成, 髓腔内静脉窦大, 且跟骨处于身体最低处, 受重力影响, 动脉易注入而静脉回流困难。
(2)小神经根卡压 近年来有报道认为足踝部细小神经、特别是足底小趾展肌神经支卡压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 跟骨骨刺、跟 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等无菌炎症刺激和增生性压迫足跟部皮神经, 便可产生足跟痛。
(3) 脂肪垫老化 足跟部皮肤厚, 具有特有的脂肪垫, 以缓冲压力, 减轻 震动, 脂肪垫是许多自真皮伸展至跟骨下面纤维隔, 形成许多小房, 每个小房又由斜形及螺旋形排列纤维带所加强, 小房中充盈有特殊弹性的脂肪组织以抵抗压力。 由于久病或长期卧床, 足跟部皮肤及脂肪垫呈废用性萎缩, 感觉过敏, 病人站立行走出现跟部疼痛。
(4)跟骨骨刺症多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分的前缘。 由 于跖腱膜和足底肌在其附着处受到反复牵拉引起慢性损 伤性炎症, 炎症刺激进而诱发骨刺形成。 有时跟骨骨刺并 无症状, 当骨刺方向与着力点成斜角时, 才会出现足跟痛 。
(5)足部炎症 如跟骨的滑囊炎、腱膜炎、肌腱炎、骨膜炎等。 位于跟骨的内结节接地面大, 承负体重, 跟部经常撞地, 或经常站立, 或在硬地上行走, 在跟骨内结节下可发生一滑囊, 滑囊 刺激神经可引起疼痛。 在跟骨后方跟腱止点的前后方各 有一滑囊, 后方滑囊在跟腱与皮肤之间;前方滑囊在跟腱 与跟骨后方, 长期反复挤压、摩擦, 引起跟腱及滑囊充血、 水肿、浆液性渗出、纤维性增生, 使囊壁增厚, 跟腱周围粘 连, 引起慢性无菌性炎症, 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提踵时疼痛加重。
本文是陈少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