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内镜微创保胆手术(CGPS)日趋成熟,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良性息肉)的手术方式之一。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专家共识(2018版)》,并于2019年10月发布实施。今解读如下:

一手术指征
无症状胆囊结石或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
建议:对于有典型胆道症状且无保胆手术禁忌的胆囊结石患者,建议行CGPC。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如果有手术意愿,也可以行CGPC。无症状胆囊结石伴有上述危险因素者,建议限期行CGPC。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
建议: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经临床综合评估,认为保守治疗可控制炎症进展者,建议给予严格的饮食控制,并早期给予消炎利胆治疗。中成药胆宁片在消炎利胆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其疗效优于熊去氧胆酸。症状控制2~ 4周后复查B超,若符合保胆手术的要求,即可行CGPC。

建议: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胆囊造口术或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以后择期酌情行CGPC或经窦道取石。急性胆囊炎直接行CGPC有较大风险,须谨慎选择,不建议作为常规手术方案。
合并胆总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

建议: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不是CGPC的禁忌,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仍可以保留胆囊。
二术前准备
建议1:所有拟行CGPS的患者必须进行肝胆B超检查。

胆囊结石患者,推荐行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MRCP)及肝胆囊显像(ECT)检查。胆囊息肉患者,若B超已明确诊断,且未发现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无需进一步行MRCP、CT及ECT检查。
建议2:ECT及B超下胆囊收缩率测定可从不同方面评估胆囊功能。而ECT相比B超更具优势,建议有条件的单位采用ECT,胆囊收缩试验存在诱发胆绞痛的可能,建议谨慎选择。
三手术操作规范和技巧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原则
CGPS术中胆道镜检查一定要充分,覆盖胆囊内所有区域,力求一次性取净结石;CGPS术中应常规按一定顺序检查全部胆囊壁,正确处理胆囊壁病变(如壁间结石,合并胆囊息肉等);保证胆囊管的通畅是CGPS的另一重要原则,术中应综合应用胆道镜下的各种操作技巧,取净结石,对于胆囊管炎症狭窄、闭塞者,建议切除胆囊。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操作技巧
建议1:熟练、精准的胆道镜技术是CGPS的基础,在开展CGPS之前,术者必须能够精准操作胆道镜,做到镜下观察无死角,熟练掌握镜下的各种操作,包括冲洗、吸引、套取、碎石、活检、止血、刮除、加压和切开等。

建议2:CGPS术中胆囊管探查应力求达到Ⅰ级标准。对于胆囊多发细碎结石,至少应达到Ⅱ级标准。其他情况至少应达到Ⅲ级标准。
Ⅰ级标准(金标准)
胆道镜或超细胆道镜通过胆囊管全程到达胆总管。达到Ⅰ级标准,胆囊管结石残留的概率几乎为零。
Ⅱ级标准:胆道镜下取石网或超细胆道镜下导丝可通过胆囊管到达胆总管;或术中B超证实无残余胆囊管结石。
Ⅲ级标准:取石网或导丝未能通过胆囊管,但胆道镜下可见胆汁流入胆囊内,回吸胆囊管无结石细小碎屑流入,胆道镜注水可通畅流入胆囊管;或术中造影证实胆囊管通畅。
建议3:CGPS术中胆道镜操作应尽量轻柔,减轻对胆囊黏膜的损伤,应做到充分止血后才能结束手术。
四术后处理
建议:CGPC术后应用牛磺酸熊去氧胆酸胶囊或中成药胆宁片至少6个月,可有效降低胆囊结石复发率。胆宁片的应用有助于术后胆囊炎症水肿的消退及胆囊功能的恢复。

本文是张家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