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针治疗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颈前不适40例的探讨
在超声检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中,部分患者有颈前疼痛、酸胀,吞咽异物感等颈前不适感。甲状腺结节大于3 cm时可予手术切除,症状常可改善,小于3 cm的患者常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笔者与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二腺外科合作,采用浮针治疗伴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颈前不适感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系我院门诊病人,已剔除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男7例,女3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37.3岁,首次发病者4例,反复发病者36例。
1.2诊断标准
年龄在15一65岁之间,性别不限,超声诊断符合《现代超声诊断学》中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且小于3 cm,伴发颈前酸胀、疼痛,吞咽不适感的症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均可纳入观察病例。
1.3排除标准
所有病例均经甲状腺B超,排除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肿大大于3 cm者。因浮针对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效果欠佳,通过临床症状和甲状腺功能检验,剔除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
1.4症状
40例患者中,颈前部酸胀者32例,占80%;颈前部疼痛者14例,占35%,吞咽不适感者17例,占42.5%。
2.治疗方法
针具:一次性浮针(由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规格:中号)。胸锁乳突肌MTrP进针点(简称进针点1):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和锁骨在体表上构成三角形,该三角形在锁骨上的底边向下延伸1-2cm到锁骨下方,贴近锁骨从下向上,在浅筋膜层次进针。斜角肌MTrP进针点(简称进针点2):在斜方肌上段前缘与锁骨的夹角处,向颈根方向,在浅筋膜层次进针。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进针点1进针后针尖朝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夹角方向,进针点2进针后针尖朝向斜角肌体表投影方向,沿皮下针身刺入4/5后,开始以大拇指为支点做水平扫散动作,分别持续扫散3分钟,同时配合相应再灌注动作。然后拔去针芯用胶布固定软套管, 留针20分钟后拔去软套管,结束治疗。治疗1次后即时评估疗效。
再灌注动作[1]如下:进针点1扫散时嘱患者向针刺对侧旋转,进针点2扫散时嘱患者向针刺侧歪头,医者一手给予阻力,令患者主动拮抗医者力量,约为患者最大力量的40%-90%,医者同时另一手持浮针在浅筋膜行扫散动作。每次再灌注约10-15秒,再灌注结束后间歇15-20秒,期间医者继续针下行扫散,之后继续如前行再灌注,每个进针点做2-3组再灌注。
3.疗效观察
治疗后评估疗效,颈前酸胀和疼痛直接问询患者,吞咽不适感采用让患者饮水来测试。评估后发现27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即刻消失,占67.5%;1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即刻减轻,占32.5%。1个月后回访患者症状,5例患者因情绪激惹再次复发,其余患者正常。
4.讨论
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有颈前酸胀、疼痛,吞咽不适感等症状存在,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对于甲状腺结节大于3cm的患者,常采用手术疗法;对于小于3cm的患者,通常采取汤药口服,疗效较慢,常须服用半个月以上;还有采用介入下注射无水酒精的方法,使甲状腺结节萎缩后被人体吸收,治疗1个月后复查看是否要做继续介入治疗。对比已有的上述疗法,浮针简单、安全、高效,即时效果优异,有效率100%,全程无需麻醉,穿刺到皮下后通过胸锁乳突肌上浅筋膜的牵拉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消除患肌上的MTrP[2],即可取得满意即时疗效。
评估当次治疗后的即时效果排除了药物、天气,情绪等各种原因带来的影响。27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即刻消失,占67.5%;1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即刻减轻,占32.5%,可以看出浮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即时效果。实际上在给予第二次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在1个月后予以回访,只有5例因情绪受激惹再次复发,其余患者症状均未复发。由此可以看出,浮针对治疗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颈前不适感,具有可靠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是治疗该症状值得推广的方法。
通过部分治疗后患者的B超反馈,甲状腺结节并没有明显缩小,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过去通常认为,是体积过大的甲状腺结节,压迫刺激到了颈部组织,产生一系列主观上的不适感;但从临床所见,甲状腺结节与该症状的发生是高相关的,但并不是直接刺激因素,结节体积未发生变化而症状消失的事实,支持这个观点。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不适感有精神因素的存在。浮针治疗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的MTrP后,用手触诊可以扪及这两块肌肉张力下降,明显松软,而颈前不适感随之消失。笔者认为,多种原因可致颈前不适症状,精神敏感、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该症状,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肌肉松软和感觉消失的同步,说明异常感觉还是来源于肌肉内的MTr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颈前不适,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上出现MTrP,随之产生的继发症状。因此,只要松解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相连接的浅筋膜,并通过再灌注活动等方法增加二块肌肉的血液循环,即可消除二块肌肉上的MTrP,祛除肌源性不适感的关键在于消除MTrP。临床结果可见,浮针疗法是治疗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颈前不适症状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并启发我们,对于颈前不适症状的发生机制,还有待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
本文是赵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