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儿童腓总神经损伤多有外伤史或长时间腓神经牵拉( 或压迫) 史 。表现症状为足下垂, 足和足趾不能背屈,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行走时呈“跨阈步态”,足跟行走困难。一旦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及早展开治疗康复治疗。若效果不理想,3个月后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给予神经吻合器进行修复,神经缺损症状严重者可予以自体腓肠神经移植修复等治疗手段。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电针、穴位注射、运动疗法综合治疗。
具体如下: 电针疗法:对血海、梁丘、足三里、 丰隆、 解溪、 太冲、 阳陵泉、 悬钟,太冲,解溪等穴位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直径为 0.3 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皮肤后连接电针仪,根据患者忍耐度进行刺激强度的调整。之后, 交替选取足三里、 阳陵泉、丰隆和悬钟 4 处穴位, 予以恩经复针穴位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 20d 后休息 10 d为1 个疗程, 共进行 2-3 个疗程的治疗后复查肌电图。
电针疗法可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其能使受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收缩, 提供肌肉足够的营养,改善血液循环情况,促进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加快神经功能恢复速度, 进而抑制肌肉萎缩, 同时可提高神经传导功能,实现受损神经的再生与恢复。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现阶段研究最透彻,具保护神经元、营养供给等多重生物学功能的神经细胞调节因子。通过穴位注射,能够抑制神经损伤后造成的细胞凋亡;同时利于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改善,在神经元生长、 修复与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神经元的萎缩与凋亡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也可加快受损神经再生速度和神经元修复速度, 维持神经元存活、促进神经元代谢。配合运动疗法,改善下肢肌力及本体感觉,协调运动功能。
本文是冯玉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