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建强 三甲
张建强 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中医院 脉管科

通便泻瘀法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

3228人已读

通便泻瘀法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46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050051) 张建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层静脉管腔的炎症同时伴血栓形成及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若失治或延误治疗时机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残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淤滞性皮炎、小腿慢性溃疡、肢体肿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自1996年以来,我科采用通便泻瘀法治疗急性DVT患者46,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中,25,21;年龄17~89,平均43岁。诱发因素:产后13,盆腔术后10,腰椎术后1,长期卧床8,股骨颈骨折6,不明原因8例。发病部位:左下肢30,右下肢16例。分型:中央型18,周围型16,混合型12例。病程2~30 d;血液流变学检测均为高黏、高凝血症。本组患者均按19907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确诊[1]

2 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通便泻瘀汤:桃仁15 g、大黄12 g、赤芍15 g、益母草60 g、元明粉6 g(后下)、桂枝6 g、水蛭10g、川牛膝30g、地龙15g、泽泻18g、车前子15g、炙甘草6 g。水煎服, 1/d,2次饭后温服,使大便呈稀软便,3~4/d为宜。必要时可予溶栓、抗凝、扩血管、抗感染药物。

2·2 外治法:应用七味熏洗剂加味(桑枝、芒硝、苏木、透骨草等)加水2 500~3 000 mL,水煎沸15 min,热熏温洗, 1/d,每剂可用2~3,每次20~30 min。洗后外敷金黄散,同时肢体制动,抬高患肢,忌挤压按摩,避风寒。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按照19907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制订的DVT疗效标准判定[1]。其中临床痊愈38,显效6,有效2,总有效率100%,总治愈率82.6%。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如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 73岁。2001112日初诊。左腿肿胀、疼痛、发热6 d,曾用抗生素及维脑路通治疗无效。左下肢膝上15 cm及膝下15 cm处较右侧粗5.5 cm4cm,小腿肿胀按之凹陷不起,压痛明显,皮温高,皮色微紫红,浅静脉扩张,股三角区压痛, Homans(+),Neuhofs(+),纳呆口干,便秘,小便利,舌质暗淡,苔薄黄腻,脉滑数。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均高于正常。诊断为左下肢急性DVT(混合型),证属湿热瘀血凝滞脉络,治宜通便泻瘀,用通便泻瘀汤, 1/d,药后每d畅行稀便4,觉患肢较治疗前轻松,连用5 d,肢肿大消,肌肉松软,按之微有凹陷,无明显不适症状。瘀热随大便而去,湿邪黏滞留着,改用益气健脾、利湿消肿法扶正善后, 15 d后患肢恢复如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且无任何后遗症。

5 讨 论

下肢急性DVT属祖国医学“脉痹”、“股肿”范畴,多发于髂股静脉和小腿肌肉静脉丛,多有血液浓、黏、凝、聚的倾向。在治疗上多采用清热利湿、化瘀通脉等清化之法,使邪(湿热)从小便而去,取得一定疗效,但邪去而瘀无出路,胶结难化,终使易溶之新栓变为难化之旧栓,损坏静脉瓣膜。采用通便泻瘀法,使邪(湿热瘀)从大便而下取得较好疗效。从其病理演变过程分析,股肿之病机为瘀热互结,阻于脉道,气血凝滞,瘀化为水所致。古有“血不利,则为水”。瘀血为水肿之源,祛除瘀血,血脉通利则水肿自消。单纯化瘀而瘀无出路反激惹血管炎变,使邪气扩散,徒伤正气。大剂利湿,湿去则阴伤,导致阴津不足,血反黏稠而致阴虚血瘀,反不利于水肿之消退。《伤寒论》对于邪热与瘀血相结较深,血不能自下,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的下焦蓄血症,认为下血乃愈,方宜桃核承气汤,重且急者用抵当汤。并指出“先食温服五合,每天3,当微利”。“微利”为畅排稀软便3~4/d,而非“水泻”,所以本法既可达到使邪从大便而去又不致损伤气阴。因此通便泻瘀法不失为治疗DVT急性期的有效方法。

通便泻瘀汤是由桃核承气汤与抵挡汤加减而成。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黄攻积行瘀、荡涤热邪,二药合用,瘀热并治,通便泻瘀为主药;益母草、水蛭、地龙、赤芍并入血分活血通经破瘀,桂枝温通血脉助桃仁破血行瘀,芒硝咸寒,泄热软坚助大黄泻下瘀热,俱为辅药; 泽泻、车前子利湿消肿,使湿热余邪从小而去,即“利小便实大便”,防止桃仁、大黄过于泻下,为佐药;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炙甘草益气和中并缓诸药峻烈之性,使瘀下热清湿去而不伤正,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通便泻热之功。从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观察到,本方可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从而达到降黏、去纤、抗凝、溶栓、改善血运的作用,从而有效地起到了减少了静脉瓣膜损害及防止后遗症的作用,验之临床,其效如桴鼓。

张建强
张建强 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中医院 脉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