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建强 三甲
张建强 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中医院 脉管科

痛风性关节炎(痛痹)案

1940人已读

摘要:痛风是一种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的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关节炎痛风结节以及肾脏疾病。本案患者是多年复发性顽固性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经西医降酸、止痛、封闭等治疗均无效,应用中医中药,内服外敷很快控制了疼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王冬年,男,53岁。2014年4月11日主因四肢多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个月初诊

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左足跖趾关节红肿疼痛,以后渐及其他四肢关节,发作频次由每年的2~3次增加到每年的4次左右,且发作程度明显加重。曾在其他医院明确诊断为痛风关节炎,经饮食控制,降酸抑酸止痛等治疗,症状虽能明显缓解,但仍间断发作。1个月前饮酒后又出现双侧足部、左膝关节等多处红肿疼痛,在和平医院、当地门诊等地治疗,予以碳酸氢钠、别嘌呤醇、布洛芬等药物,并予以封闭治疗1次,症状未见缓解,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科求诊。症见四肢多关节红肿疼痛,触痛明显,夜间加剧,梢有活动即疼痛异常,心情烦躁,饮食不振,二便可。

望其痛苦面容,患处红肿,舌质淡红,苔黄腻;询其既往高血压病史,痛风发作10余年,患处疼痛难忍,影响休息;切其患处皮温增高,触痛明显,脉弦数。双踝关节彩超(和平医院 2014-3-24):右侧踝关节周围滑膜增厚,血流II级,右侧踝关节软骨面线状强回声,符合痛风关节炎;血尿酸:537mmol/L;血常规:白细胞:13.93*10^9/L、血小板: 457*10^9/L。此乃脾肾两虚,运化失司,湿浊内生,久郁化热,循经走窜,流注经脉关节而成。诊断为痛痹(痛风关节炎),证属湿热浊毒淤滞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为大法,应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处方:当归20g 茵陈30g 秦艽15g防己12g 秦皮10g 羌活6g 升麻6g 葛根20g 苍术12g 白术12g 泽泻15g 黄芩12g 猪苓12g 知母10g 苦参15g 党参10g 车前草20g 金钱草30g 甘草6g 全蝎 6g。 共3付,水煎服,日1付。

外用金黄散加少许冰片,用碳酸氢钠液调为糊状外敷患处,再以保鲜膜外盖,保持湿润可使药效持续发挥,每日换药1次。

2014年4月14日二诊:患者自诉于用药后2小时即觉舒适,疼痛开始减轻,精神状态好转,诉夜间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可。疗效可靠,效不更方。

2014年4月17日三诊:患者关节红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后因降雨受寒湿症状反复1次,中药略做调整如下:

当归20g秦艽15g防己12g秦皮10g羌活6g升麻6g葛根20g苍术12g白术12g泽泻15g黄芩12g猪苓12g知母10g苦参g15g党参10g车前草20g金钱草30g甘草6g全蝎6g土茯苓20g。 共5付,水煎服,日1付。

继续外用金黄散外敷。

2014年4月17日四诊:患者药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饮食如常,二便调,针对患者久病未愈且具复发的特点,宜采用健脾补肾,扶助正气,防止湿浊凝集,病邪再起。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20g 茯苓30g 白术12g 薏苡仁30g 山药20g 炒白扁豆15g 制何首乌15g 枸杞子12g 陈皮10g 炙甘草6g 。

嘱其坚持服用月余,改服六味地黄丸长期服用以资巩固。

按:痛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占95%,常有家族遗传史。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局,发病率逐年升高。西医治疗由于副作用大不宜长期服用而受到限制,只能在急性发作期,作为短期症状控制而已。中医中药采用内服外用结合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失为一种治疗痛风的有效捷径。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脾肾两虚,运化失职为之本,湿热浊毒淤滞为之标。我们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与慢性稳定期,急则治其标,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为大法;缓则治其本,治宜健脾补肾泻浊为大法。这种分期辨治的治疗思路完全符合中医、西医基本理论是值得提倡的思维模式。

外治法亦是急性期治疗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金黄散是传统治疗阳性疮疡的代表药物,按一定比例配合新癀片、冰片,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再用5%碳酸氢钠液体调和,可在病变局部形成一个碱性环境经皮肤吸收后可有效碱化局部酸性物质,有利于尽快控制病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建强
张建强 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中医院 脉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