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的克星--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策略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股骨小转子以下5cm以内的股骨上端骨折,发生率约占髋部骨折的10%~34%,大部分为高能量损伤,近来也可见长期服用阿仑膦酸盐药物的低能量损伤的病例。
转子下骨折后,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肌和短外旋肌群的牵拉而呈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则受内收肌群和下肢重力的影响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此处为皮质骨,骨折对位困难,愈合慢, 应力大,常产生畸形愈合及内固定失效。
临床常用的有AO分型,Russell-Taylor分型以及Seinsheimer分型,我们习惯使用Seinsheimer分型。
Ⅰ型股骨转子下骨折需要CT才能明确诊断,往往见于长期应用阿仑膦酸盐药物患者。骨折越简单,往往闭合复位越困难,我们的技巧是麻醉后将患者置于牵引床,开始并不牵引,先对骨折做一定位,其外侧做一切口,用钢丝环扎(并不拧紧)骨折远近端进行初步辅助复位,然后进行牵引,并内旋或外旋骨折远端(以子求母)进行复位,骨折复位良好后,再插入髓内钉的导针、扩髓等操作。
股骨转子下骨折血运较差,愈合时间长,微创复位技术,可减少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是骨折愈合的良好条件。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要矫正股骨干的内收、短缩、外旋及股骨头颈外展及后倾、外旋,恢复髋关节内收肌的张力,从而恢复肢体功能。
术中良好复位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必要时可加用前侧切口辅助复位。加长型髓内钉可使骨折断端应力分散,是股骨转子下骨折首选。
术后早锻炼,晚负重(骨折有愈合迹象)可提高疗效,减少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本文是梁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