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架是不是个坏东西
对于血管出现重度狭窄或是闭塞的患者,医生经过慎重评估,符合介入治疗适应症的,会建议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医生和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手术方案时,会有些患者或家属提出,介入手术时一定不要放支架。为什么会谈支架“色变”呢,支架是不是个坏东西呢?和大家普及一下基本知识很重要,这样有助于患者和家属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在介入手术用于治疗血管狭窄之初,不仅没有支架,连扩张用的球囊也没有。1964年美国放射专家直接穿刺血管后送较粗的导管到血管狭窄处进行挤压,使管腔扩张,使血流恢复。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血管损伤,狭窄严重的部位也很难通过。1974年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德国籍瑞士专家发明了球囊,送球囊到血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70年代末,美国放射专家就发明了金属支架,并进行了动物实验。但那个年代,球囊扩张技术刚开始盛行,感觉效果挺好,很少有人关注支架,支架的研究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至80年代,逐渐发现单纯球囊扩张会出现较高的再狭窄率,扩张开的血管有30%-50%会重新狭窄或是闭塞。而血管支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显著降低再狭窄率到5%以下,血管支架才引起了人们的兴趣。1987年已有支架临床应用的大量病例报告,从此血管支架正式进入临床治疗领域,目前在全世界都得到广泛地应用。
通过回顾血管支架技术出现的历史,我们就会认识到,其实这项技术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治疗血管疾病,是临床需求决定的。血管出现狭窄或是闭塞时,想要改善血流就要打通闭塞和扩张狭窄的血管,但单纯用球囊扩张取得的效果,很多时候是维持不住的,为了使扩张开的血管能够保持通畅,才需要植入支架作为管腔的支撑。
植入支架确实需要更多的花费,但几十年的医疗实践证明,这是保证治疗效果的有力手段,不是多余的或是导致副作用的手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血管病变都需要植入支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做判断,也有部分血管病变仅通过球囊扩张就可以取得持续的良好效果,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根据适应症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与其患者和家属主观决定放不放支架,不如找个信任的好专家,听听他的建议。
本文是贾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