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认识术后神经反跳痛
外科手术不是万能的 术后可能还会痛
长征医院顾昕医生 ~我的老师
疼痛原因的简化版
1.手术后,神经微循环处于恢复中,静脉血液流动缓慢而引起供血不足,造成神经水肿。只有完全康复后,水肿才能彻底消失。
2.局部炎症刺激。无论因为手术中的盐水减少了炎症而缓解了疼痛,还是因手术祛疤后神经再次接触到炎症而增加了疼痛,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病情的好转,让疼痛明显降低。
3.手术后,因神经纤维暂时中断受损、失去功能,导致下肢力量下降,如足下垂或者明显麻木,最终会好转甚至痊愈。而神经真正受损后是不可能完全恢复,所以会有术后长期的麻木、异常刺痛或力量下降的表现。
4.这些症状大部分都是暂时的,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缓解。
55岁的张阿姨一直有腰痛的老毛病。这次弯腰搬重物时,突然出现了一侧大腿到脚背的剧烈疼痛。她在家卧床2周还是没好转,被送到医院脊柱外科做了核磁才发现,这是腰椎间盘髓核脱出。
做微创的椎间孔镜手术,手术疗效很好,术后腿痛就消失了。然而,过了5天,已出院的张阿姨又逐渐感觉腿部酸痛,原来的部位,酸胀并伴有刺痛,夜间更加明显,甚至不能入眠。张阿姨满心疑惑:手术不是很成功的吗,怎么还会痛呢?
神经根被压迫到解除压迫,有个恢复过程。过程中,原来部位的酸、胀、麻、痛都可能出现。
由于神经细胞的生理病理活动很复杂,人的主观感受又千差万别,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确切解释,我们在临床经验基础上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神经周围微循环恢复
神经周围有很多的毛细血管动脉静脉系统共同形成神经营养供应的网络。在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情况下,这些血管微循环就会部分中断或完全中断(神经缺血时间越长就会导致神经纤维的损伤)。微创手术中直接摘除了髓核,减压了神经之后,神经微循环就能重新恢复。但是由于血管刚开始还不是很畅通,就会出现充血和肿胀。就像现在由于疫情中断的交通一样,一旦解封,太多的人和车需要出来,道路就会出现堵车。人的神经也是一样,神经需要血液重新供应营养运走废料。动脉供血了,但静脉回流没有完全恢复,于是就出现了神经的水肿。
一般神经的水肿都出现在手术后的3天到2周内,很多患者都会经历再次出现的腰、臀、大腿或至小腿的酸、胀、麻、痛感。轻者并不影响日常活动,重者可能会影响活动和夜间的休息。最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肌肉力量下降、足下垂的可能(我们医生称之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当然几周内神经水肿会慢慢缓解,这些症状都能逐渐减少。
但是在神经完全复原之前,神经的水肿有时会周期性出现,因此一些患者的腿上酸痛症状会反复的出现,只是程度和时间都会慢慢减弱和缩短。
二、局部残留的炎症刺激
腰椎间盘突出,有些情况纤维环破裂后髓核会脱出来。这时候就会有大量的炎症因子直接刺激神经,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剧痛强迫性体位不能活动的情况。椎间孔镜手术中,我们不仅摘除了脱出的髓核,还通过大量的盐水冲洗稀释减轻了椎管内的炎症。因此患者往往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好景不长”,由于纤维环破口还是存在的,神经还是在炎症环境中,因此同样在几天后由于生理盐水的稀释作用减弱了,仍然会有残留的炎症因子对神经产生刺激,患者同样出现了原来相同部位的疼痛感。但由于炎症已明显减轻,所以患者的疼痛程度比以前要明显减轻。这种情况往往在3周到1月后,纤维环疤痕逐渐愈合后会明显地好转。
还有一种情况是长期反复的腰椎间盘突出已经变成慢性的神经黏连和疤痕。神经表面的黏连和包裹也是人的一种代偿机制,可以避免接触周围的炎症环境,患者可能疼痛并不明显。结果在微创孔镜手术之后,神经去掉了压迫,剥除了疤痕,但也接触到周围的炎症环境。于是,患者可能在术后短期内出现疼痛加重感。当然这些疼痛症状都会随着炎症环境的改善而逐渐减轻至消失。
三、神经纤维已有损伤
腰椎的神经主要是马尾神经,神经根由数以万计的比头发丝还细的神经纤维(1-18μm)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的时候,神经根表面看起来还在继续,但里面的神经纤维已经断裂。已经损伤的神经会表现为下肢力量的下降如足下垂或者明显麻木。
而在微创手术后,神经根解除压迫后,损伤的神经纤维会从更上一级的神经元细胞开始重新生长,逐渐生长到下肢的肌肉或皮肤上。当然有些情况下,神经纤维只是暂时失去功能,并没有完全损伤中断,这时候神经功能就能较快地恢复并且没有后遗症。
但如果神经真正损伤情况下,众多的神经纤维重新生长不可能完全恢复到远端,因此不同程度地会残留一些神经症状,这也是腰椎手术之后仍然有长期的麻木、异常刺痛或力量下降的原因。
“人的神经组织不同于机械的电线开关,一开就马上通电。神经解除压迫后会有一个恢复过程,微循环、周围炎症环境以及自身纤维的恢复都会产生反复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大部分又都是暂时的,通过一些药物的治疗可以明显的缓解”。张阿姨听了主刀顾昕医生的解释后,心情立刻就放松了。在服用一些药物和适当休息后,张阿姨的腿痛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正常的活动行走没有任何的影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