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肿瘤,血尿,尿路上皮肿瘤健康问答(更新30问)
1 什么是膀胱,有什么功能?
答:膀胱是人体储存尿液的容器
2 没有膀胱我还能活吗?
答:是的,没有膀胱你一样可以继续生活。
3 什么是膀胱癌?有什么常见症状?
答:膀胱癌是指膀胱细胞的恶性过度生长,90%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即移行上皮癌。最长见的症状就是无痛性肉眼血尿。
4 除了尿路上皮癌,膀胱肿瘤还有什么类型?
答:膀胱癌还有鳞癌和腺癌,以及很罕见的横纹肌肉瘤,只发生于儿童。
5 膀胱肿瘤都有血尿吗?
答:大部分患者都有血尿,也有无症状通过B超体检出的膀胱肿瘤
6 膀胱癌的诱因,致癌因素是什么?
答:香烟烟雾,工业化学物质如长期解除苯胺染料,饮水过少
7 如何预防膀胱肿瘤?
答:戒烟,规律饮水,少接触化工材料
8 膀胱癌主要的危险因素?
答:年龄,性别,种族,男性患膀胱癌的概率是女性的3倍
9 得了膀胱肿瘤,饮食方面有什么注意的吗?
答:目前无任何研究能证实饮食与膀胱癌发病率及复发率有关系。没有食物能预防膀胱肿瘤
10 家里有直系亲属有膀胱癌,我患膀胱癌的风险高吗?
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膀胱癌会由父母遗传给孩子。
11 我是膀胱癌患者,我的家人是否也有风险?
答:膀胱癌是不传染的。但是家庭成员可能暴露于同样的膀胱肿瘤毒素环境中,如香烟烟雾,化学物质等,要注意排查。
12 膀胱癌能治愈吗?
答:对于低级别,浅表的膀胱癌患者,当整个肿瘤被切除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被治愈了,然而膀胱癌会在膀胱内别的地方复发。因此,需要定期膀胱镜的检查。
13 医生怀疑我患了膀胱肿瘤,要做哪些检查?
答:最常见的检查为B超,CT,确诊需要做膀胱镜检查
14 什么是膀胱镜检查?
答:见我科普文《图解泌尿系统常见内镜检查》
15 膀胱癌的临床分期
答:见我科普文《膀胱肿瘤临床分期》
16 早期膀胱肿瘤如何治疗?
答:早期T1期的肿瘤可以通过微创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完成。
17 您好医生,我是早期膀胱癌,术后被要求做膀胱灌注化疗?请问具体用什么药物比较好?如何做?
答:丝裂霉素,吉西他滨,砝码新,前2个月每周一次灌注,2个月后每年一次灌注至1年。
18 你好,我在当地做了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术后显示病理是T1G3,医生说是高危膀胱肿瘤,可以做膀胱全切除?请问有保膀胱的治疗吗?
答:高危膀胱癌,没有长到膀胱肌肉层,可以使用卡介苗灌注
19 成主任好,我在当地医院做膀胱镜活检示膀胱原位癌,请问如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答:膀胱原位癌需要接受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大多数原位癌仅靠电切手术治疗是不够的,因为原位癌往往倾向于散布整个膀胱。卡介苗标准灌注方案对60%-70%的原位癌有效。
20 成主任好,我父亲在当地诊断为膀胱肿瘤,医生说肿瘤长到膀胱肌肉层了,要切除膀胱后尿流改道挂袋子。
答:针对膀胱肿瘤长到肌层,一般是要做膀胱全切除的。但是对于想要高质量生活,不接受尿流改道一般有2肿替代方案:1 膀胱做部分切除,术后做放疗及全身化疗 2 可以做肠道替代膀胱手术。
21 膀胱全切除术需要开大刀吗?有微创手术的方法吗?
答:我中心常规开展腹腔镜及机器人微创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
22 成主任好,我父亲82岁了,膀胱全切术老人能耐受吗?
答:需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患者本身年龄对手术的耐受无差别,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往往是其本身所患的基础疾病导致的。所有没有年龄太大不能做膀胱全切除术的说法。
23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多久能恢复?
答:一般术后7-10天可以出院。
24 膀胱切除术后,尿液将如何排出?
答:一般有三种方案 1 回肠代膀胱,取一段回肠将尿液引流到体外,需要用造口袋收集尿液。2 输尿管腹部造口,直接将肾脏输尿管的尿液通过J管引流出来,造口袋引流。3 原位新膀胱术,可以恢复正常排尿,取一段肠管替代膀胱。
25 如何知道哪种膀胱切除排尿改道适合我呢?
答:1 原位新膀胱术一般用于年轻的,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2 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可能要放疗的不适用于原位新膀胱 3 肿瘤导致一侧肾积水患者可以选择腹壁造口术,4 肿瘤侵犯尿道,不能做原位膀胱,部分病人需要加做尿道切除手术。
26 原位新膀胱有何优点及缺点?
答:最主要的优点是患者能自行排尿,缺点是有尿失禁,感染,新膀胱结石的风险
27 晚期膀胱癌需要化疗吗?
答:如果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远处转移,浸润周围组织器官,需要行膀胱癌化疗
28 膀胱癌是常见的转移部位?
答:首先转移到淋巴结,其次是肺,脑,肝以及骨
29 转移性膀胱癌最常用的化疗方案?
答:吉西他滨+顺铂,其总体有效率为50%左右
30 什么是膀胱癌的PD-1/PD-L1免疫疗法?
答:标准的铂类药物化疗失效后,可以使用免疫治疗。PD-1/PD-L1免疫治疗就是通过药物阻断PD-1/PD-L1通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本文是成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