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玉良
副主任医师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科
每日一药——半夏
2496人已读
中药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根。《礼记》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其又名“守田”、“水玉”,《本草纲目》载“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半夏是有毒之品,《神农本草经》将半夏列为“下品”。其味辛辣,有呛鼻感,嚼之发粘,食少量则口舌麻木,多服则喉舌烧痛肿胀,呼吸迟缓不整,甚至麻痹而亡。临床上常用生姜与半夏相伍以制约其毒性。半夏是中医最常用的化痰药和止吐药。其入药很早,首见于《内经》中的半夏汤。《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到半夏,大多下注洗字,《千金方》也说“凡半夏热汤洗上去滑”,故可见汉唐前均以生半夏入药。
现半夏炮制规格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用清水浸漂数日,加明矾缓煮制得,其功长于化痰;姜半夏是将半夏和生姜共煮制得,善于止呕;法半夏是将半夏在甘草、石灰水中浸泡即得,作用偏于寒痰;而生半夏一般外用。
半夏生于五月,成于八月。古人认为,五月是三阳开泰之后,阳气入阴之时,所以阳不入阴之病多用半夏,以其使人正气自阳入阴。因此半夏可治不寐,《灵枢》中治疗“目不瞑不卧出者”之失眠症,即用半夏汤。它也常与夏枯草合用,《冷庐医话》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盖失眠者,阳不入阴也。半夏生于夏半,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生于冬末,遇夏当枯,乃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配伍,阴阳相接,和调肝胃而治失眠,颇有妙趣。”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