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癔病是一种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
01
癔病指不是由生理器官病理改变引发的,而是由“心理暗示”导致出现器官功能异常的现象。由于这种疾病完全是由“心理”通过模仿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或者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创造”出的疾病——也就是完全由大脑创造出的疾病,所以其发病的种类可以涵盖整个医学内容所描述的疾病,因此癔病也被称为“疾病的模仿家”。例如,抽搐、瘫痪、失去视觉或听觉、肚子痛、腹泻呕吐、假孕、肢体麻木、感觉丧失……。
比如:一个孩子为了实现某一个愿望(获得喜欢的东西或爱),通过大声的嚎叫,甚至通过在地上打滚的行为来得到父母的注意和爱,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错误的心理防卫行为。
就如同再大的树也是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一样,当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了一种错误的心理防卫模式,那么这种防卫模式就会以潜在的“自我暗示”形式陪伴其一生。例如,如果儿子与父亲争吵的过于激烈,那么儿子就会无意识地以其小时候倒地打滚的模式惩罚其父亲(或者获得父亲的照顾),当然原来的“打滚”已经升级为“倒地装死”——也就是假装自己瘫痪了,无法行动的心理行为了。假设在这个过程中,父亲没有理他,儿子很可能会“一气之下”卧床三天三夜,一开始的这种“瘫痪”是儿子有意识去做的,但是在三天后,儿子可能真的瘫痪了。这种瘫痪就是“癔病性瘫痪”——即是由心理而不是生理引起的瘫痪。
在此瘫痪中,由于儿子通过三天的时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照顾,所以在潜意识中就“恼羞成怒”地建立起了“我要真的瘫痪”的自我暗示,所以儿子的这种瘫痪是他的潜意识自动执行的结果。在意识上儿子已经无力改变这种强大的自我暗示。最终只有依靠外力才能解除这个暗示。
02
非常清楚地说:任何一个人之所以会患上某种心理疾病,都是在其幼年时就已经建立起的,对某种特定刺激会做出某种特定反应的心理防卫行为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说,一个人会在其幼小时,就为自己埋上了一个颗“地雷”,至于这颗地雷是否会被最终引爆,取决于他这一生中是否会遇到有足够的力量“踩爆”这颗地雷的“环境刺激(或者说精神刺激)”。
例如,由于娇惯的孩子在幼年时容易形成通过“撒娇”来获得父母关注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一种“地雷”,如果其未来遇到非常不如意的婚姻,那么就会“踩爆”地雷罹患癔病。所以过分娇惯的独生子女才会成为容易患癔病的群体。
因此,凡是由心理转换为生理方面出现的功能性疾病现象,都是错误表现的心理防卫行为。——《与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