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辨别“红色胎记”?
红色胎记,大家对皮肤血管性疾病的一种俗称,是由于新生的血管畸形(例如鲜红斑痣)或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例如婴幼儿血管瘤)而形成的,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
如何分类认识
以往的教科书按照外型分类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
现在都是按照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协会(ISSVA)的最新分类是这样的(会看的很头晕,所以红笔画了重点):

上图可见,目前简单一点就是分为三大类:
1.血管肿瘤,就是血管管壁的内皮细胞大量增殖形成的)
2.单纯性血管畸形,就是单纯的一种管道发生了迂曲扩张,排列的很杂乱,例如单纯静脉的,或者单纯是淋巴管的。
3.混合型血管畸形,就是含有两种以上的管道发生了迂曲扩张,排列很乱,或者这两种大管道没有经过小的毛细血管直接接到了一起,如动静脉瘘。

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真正的“血管瘤”了!
为了呼应旧的分类,特地挑出来标注一下!

上表中的内容更是复杂,就当没有发生过吧
常见的“红色胎记”

下面我们看一看和我们生活相关的3种常见“红色胎记”!
一、鲑鱼斑
有个好听的俗称“天使之吻”,又称为单纯血管痣。多见于刚出生孩子的颈部、前额、上眼脸、眉间。为淡红色的斑痕,通常呈不规则形状,界限也模糊不清。
这些红色的斑实际上是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很多学者认为是婴儿在子宫里的时候,受到母体内荷尔蒙的刺激而形成的。多数在一岁半以前会自然褪去,所不必采取治疗措施。所以用“天使之吻”的名字很形象!


二、葡萄酒色斑
医学称为鲜红斑痣,它的本质是皮肤真皮层的微血管静脉畸形、扩张,形成的病变的立体的血管网。
常发生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初起为淡红色或鲜红色,不高出皮面,边缘不整齐,早期压之易褪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血管的数量、直径会呈几何指数直线增长,会不断加重,颜色逐渐加深,面积等比例增大,表面加厚隆起,并长出结节疙瘩,是一种终身进行性血管病变。

三、婴幼儿血管瘤
以往称为“草莓状血管瘤”。是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内,残留的胚胎成血管祖细胞过度分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的良性血管性肿瘤。
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后增大,以小女孩多见。
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或紫色,高出皮面,柔软而分叶的肿瘤,边界清楚,压之不易褪色。瘤体增长速度快,多在一岁以内长到最大。
75%~95%的患者可在5~7岁前完全自行消退。

容易混淆,如何分辨
以上三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小孩身上,容易混淆,皮肤科医生主要依据以下因素做出初步的分辨,当然现代医学手段可以使用超声、MRI等。

鲑鱼斑和鲜红斑痣也很难分辨,鲑鱼斑在1-2岁内基本上都会消退,那就可以把两个放在一起,自行消退的是鲑鱼斑,没有消退的是鲜红斑痣!
所以1 岁以前的头面部鲜红斑痣也是“积极的不治疗”,就是做好检查,等1-2岁后没有消退,再做治疗。
红色胎记还是根据ISSVA介绍的,按照血管的病理表现分类,更有利于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红色胎记不能简单的按照胎记笼统治疗;和专业的医生讨论好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才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