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病患者如何科学饮水?
水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称为“生命之源”。饮水能帮助人体将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降低有毒物质在肾脏中的浓度,从而避免肾脏受到损害。正常人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ml~1700ml,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排水,肾病患者的饮水在日常饮食调护中很重要,饮水过多或过少可能都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的效果和难度,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喝水本来不是问题,但对于肾病患者来说,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总有一些人得了肾病,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肾病就不敢喝水了,说是会加重肾脏负担;也有些人,却说要多喝水才能排出毒素。到底如何做到正确科学的饮水是肾病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讨论如何控制水的摄入量时,首先应明确人体失水分为“显性失水”、“不显性失水”。显性失水是指尿液、粪便、呕吐物、汗液等;不显性失水是指皮肤、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可按12ml/Kg/d计算。正常人每天摄入的和排出的水大致是相等的。水主要通过饮食摄入,通过尿液、呼吸、大便和出汗排出,其中又以尿液是最主要的排出途径,一天约1500毫升。肾病患者可以粗略计算自己的出量,调整自己水的摄入量。要时刻观察自己的眼球弹性、皮肤及唇粘膜充实度、尿色以及血压的变化。同时称量体重很重要,每天同一时间、空腹测体重,如果体重不增加,也可提示限水比较成功。所以,肾脏病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调整自己的饮水量,做到科学合理的饮水。
1、哪些情况下肾病患者要少喝水?
当患者存在严重水肿,或因肾功能衰竭导致尿量减少时,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果不严格限制饮水,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因此,当存在水肿、少尿的情况时,肾病患者要少喝水。并且记录24小时的尿量,以及饮水、汤粥、牛奶,食物等液体的总量,使入量保持在:尿量+500ml。多出来500ml是满足呼吸以及皮肤等的不显性失水量,以保持水的“收支平衡”。
2、哪些情况下肾病患者要多喝水
如果没有上述限制饮水的问题,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会建议多喝水。感冒,特别是有发烧、腹泻、出汗太多等情况发生时,身体大量丢失水分,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甚至肾血流灌注不足;血尿酸增高的患者,血尿酸增高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需要多喝水帮助身体排泄;发生肉眼血尿的肾病患者,会出现红细胞管型,为了避免堵塞肾小管,需要尽可能多喝水;做造影检查前后,需要充分水化,不但要多喝水,有时还会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患有尿路感染和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人,不爱喝水的人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适当多喝水能有效的防治这些疾病;服用磺胺类药物或新型降糖药物SGLT2i的病人,需要多饮水。
多喝水没有绝对的标准存在,一般指的是一天补充液体量在2000ml~2500ml。对于肾脏病患者能否多喝水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评定是多喝好还是少喝好。有些肾病患者,每日尿量正常又没有明显水肿时,则不必过度限制饮水。然而很多人会觉得,肾病会引起毒素高,拼命喝水就能把身体的毒素排出来了,这是错误的理解。
事实上,合理饮水对肾病患者非常重要,只要合理饮水,病情就会得到稳定的控制。每个肾病患者的病情不同,没有统一的饮水量标准,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来科学合理的饮水。
本文是戴晓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