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塞 您取栓了吗?--急性脑梗死腔内治疗
由于近来工作总是十分劳累,41岁的女性张某,晚饭前突然出现头晕,言语含混,家人忙打120,将她送到航空总医院急诊卒中中心,CT平扫迅速排除了脑出血,诊断为急性脑梗塞。根据治疗指南,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并没有缓解,仍在加重,出现了嗜睡,左侧肢体瘫痪等情况。进一步的CTA检查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CT灌注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大范围的低灌注区,卒中急救小组经过认真检查评估,NIHSS评分已达6分,考虑到患者来院及时,时间上尚允许行动脉取栓,开通血管。遂紧急联系导管室启动由溶栓到颅内动脉取栓的桥接治疗,经过近2个小时的DSA下的急诊介入手术,患者堵塞的颈内动脉开通,术后奇迹发生了,瘫痪的肢体恢复了力量,意识清楚,再次评估,NIHSS评分为0分。一次典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从静脉溶栓到动脉取栓的桥接治疗,诠释了急诊脑梗死动脉腔内治疗的良好效果,患者避免了卒中可能导致终生瘫痪的悲惨结局。
术前术后情况如下图:
图1、颈内动脉急性闭塞
图2、颈内动脉开通,远端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显示良好。
脑梗死传统的治疗中主要是抗栓治疗,即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随着溶栓药物使用,发病4.5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给予标准剂量的静脉溶栓药物,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并写入指南。但是对于一部分起病急,症状重的患者,因其存在近端栓子脱落或其他原因导致大血管的堵塞,静脉溶栓往往效果不佳。急性期腔内治疗由于其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并发症率并不显著增高,于2018年进入指南并得到了1A级推荐。
急性脑梗死腔内治疗(通俗得讲为动脉取栓,其实包含有动脉内溶栓、吸栓、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方式)适于症状重(NIHSS评分6分以上,预示存在大血管堵塞)、所在医疗机构有能力在发病6小时之内开始介入手术(如有更为充分的影像学资料显示坏死的脑组织较少而缺血区域较大,可适当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侧枝循环好的患者(ASPECT评分大于6分)。
随着国家脑防委对卒中中心建设的大力推动,各地的高级卒中中心逐步建立,各项先进的急救技术逐步推广,卒中急救地图也在逐步普及。对于重症的急性脑梗患者,选择就近的能开展各项治疗技术的卒中中心,可能是卒中后避免不良预后的最后机会!
本文是姚志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