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生命历程角度认识性心理发展
孩子们总在最不合适的时机询问性的问题,家长们虽万般头疼,但也需了解孩子们是真的很想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性。“宝宝是从哪来的”、“出生之前我在哪儿”、“男孩会有月经吗”、“性交会痛吗”、“婚前性行为好吗”?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下性心理的发展。
从出生到2岁:
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刻起,性就开始成形了,而他们学习性的方式如同他们学习其他东西,通过动作、互动等。在这一时期,父母或主要照料者对婴幼儿的抚育、爱及感情投入将为现在和未来亲密关系、爱、性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所有恰当形式的抚摸都能增强亲子联结以及进一步扩展婴幼儿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而男婴在哺乳或换尿布时出现阴茎勃起,或者婴幼儿自己刺激生殖器,或者玩弄手指、脚趾,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并没有性的目的,家长们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从2岁到6岁:
儿童发展的飞跃和约束都发生在2-6岁之间,也就是童年早期。家庭在儿童生命中是最重要的,因为父母是教授爱、亲密感、社会性别和性的第一位老师。到3岁左右,一个儿童就能敏锐地分别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也开始使用父母或照料者的词汇去描述他们的性部位。在这个时期,性行为和性游戏是非常普遍的,与其他孩子接吻、摸胸部、抓裤裆、不穿衣服走路等这些都有可能出现,扮演医生等游戏也给予了孩子们满足好奇心、探索身体奥秘的机会。一般来说,不引起害怕、羞耻和焦虑的行为被认为是健康的和适合此年龄段的。而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就是儿童对于性的好奇同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好奇保持了一种平衡。
从7岁到11岁:
儿童进入快速发育期,尤其女孩的身体发育更快、变化更大,生殖器官的发展、对异性的认识在此时期次第到来。当儿童从童年进入青春期早期,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转向同伴支持,同时展现出对同性伙伴的偏好,性别的社会化也开始强化。正因为儿童参与的是同性社交的同伴群体,此时期的性吸引可能是面向同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同性恋,这只是儿童探索、理解自身和环境的一种方式。自慰是身处这个发展阶段的男孩和女孩较为普遍的性行为。
从12岁到18岁:
更为显著的性心理变化发生在青春期阶段。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核心就是身份形成,形成一种有别于父母的个性和身份,这种个性化的发展也会影响性的发展。浪漫关系对青少年来说愈发重要,但这种关系和成年人的浪漫关系并不一样,成年人彼此照顾、相互支持,而青少年仍是寻求支持而非浪漫伴侣。这些在身份、亲密关系上的变化给予了青少年体验性的新途径,包括开放的性态度和性表达。在青春期,父母仍旧在很多关键方面影响着孩子,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对青少年进行监督和指导,那么青少年的性风险行为就会降低。
从19岁到35岁:
当性生理已经成熟,我们对性发展的主要注意力就转移到了社会心理/性心理领域。在这个时期,年轻男女既享受着独立的好处,也承受独立带来的挑战,如一夜情、炮友等性危险行为。成年早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是以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为标志,这种亲密关系包含了相互依存、尊重、互惠和自我牺牲。
对性心理的认识常常需要结合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八阶段理论,从生命历程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发展,具体如图所示:
阶段 | 年龄 | 发展任务 |
信任/不信任 | 婴儿(0-24个月) | 儿童发展出一种信念,认为他/她的照顾者会给他/她一个安全和可信任的环境。 |
自主/羞愧和怀疑 | 幼儿期(2-4岁) | 儿童产生一种独立感和自由意志,如果他/她没有恰当地运用自由意志,就会羞愧。 |
主动/内疚 | 童年早期(4-6岁) | “获取的年龄”:儿童学着探索他/她所在的环境,获得发现新事物的技能:获得主动性和成就感。 |
勤奋/自卑 | 童年中期(7-12岁) | “掌握的年龄”:儿童掌握了童年早期获得的技能。 |
身份/角色混乱 | 青春期(13-21岁) | 青少年产生一种和别人对比的意识(“自我”的意识);对于期望有着敏锐的觉察。 |
亲密/孤独 | 成年早期(22-25岁) | 有了给予和接受爱的能力;开始将长期的关系、婚姻和为人父母作为现实的问题来考虑。 |
生育/停滞 | 成年中期(36-65岁) | 发展帮助年轻一代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和照顾他/她们的兴趣。 |
自我调整/绝望 | 老年期(65岁以上) | 期望从以往的生活中找到意义和个人满足。 |
图1 艾瑞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性的启发与性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要比以前任何时代更大,因此,认识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及性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孩子问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儿童单纯而自然地发问,不提出则已,一经提出,便应同样单纯而自然地加以答复,如此,性才不会成为孩子心中神秘的题目,而他的思想既不至于受阻,在这方面的情绪也不至于启发得太早。
参考书目:
1、《Think human sexuality》Kelly Welch著,富晓星、史晴、左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性心理学》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
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精神卫生686”,更多了解精神科相关知识。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